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上海市外籍人口空间分布历史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5 13:57

  本文选题:标准离差椭圆 + 空间分析 ; 参考:《南方人口》2013年03期


【摘要】: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其独特的经济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外籍人口来此居住生活。在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外籍人口数量呈现波动性增长,空间分布范围也逐步扩大,外籍人口分布重心由上海老县城移向北面的虹口区,然后由虹口区向西南的徐汇区转移。上海市外籍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一方面受交通运输方式改变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上海市产业布局的变动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基于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对外籍人口空间分析可知,外籍人口在上海市形成了以地铁二号线为轴心的条带状分布形态,人口分布为典型的空间集聚模式,在闵行区的虹口镇和浦东区的花木镇形成了两个热点分布区域,并且不同国家的外籍人口具有不同的空间集聚形态。
[Abstract]:Shanghai is a typical immigrant city, its unique economy and culture has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ers to live here. In the process of Shanghai's urban development, the number of foreign population increase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ange expands gradually. The center of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population shifts from the old county town of Shanghai to the Hongkou District in the north and then from Hongkou District to Xuhui District in the southwest. On the one h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anghai's foreign popul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 of transportation mod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s of Shanghai industrial layout and the ori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ixth census of Shanghai, through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popul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foreign population in Shanghai has formed a z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ith the subway line 2 as the axis, and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a typic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model. Two hot spots are formed in Hongkou Town of Minhang District and Huamu Town in Pudong Distric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11JJDZH001)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长江三角洲研究项目(编号:celap2010-YBA-03)
【分类号】:C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赵新正;宁越敏;魏也华;;上海外资生产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1年10期

3 朱宝树;上海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发展态势[J];南方人口;2003年03期

4 吴桂龙;论晚清上海外侨人口的变迁[J];史林;1998年04期

5 周武;论晚清上海的洋商与传教士[J];史林;1999年02期

6 伍理;;上海人口迁移新态势[J];南方人口;1992年01期

7 何亚平;;建国以来上海外国人口变迁与人口国际化研究[J];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8 陈雅淑;张昆;;美国纽约州华人的空间分布研究[J];西北人口;2008年05期

9 周立;;上海天主教传教史略[J];宗教学研究;198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赵文;;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的认识及其抵御主张[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3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鲁卫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小学教员及其生计初探[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5 何其敏;;区域竞争加剧与近代苏州的衰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章银杰;李峰;;上海租界移民功能略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高秀芹;都市的迁徙——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中的都市时空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1840—1895)[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9 王立民;;中国城市中的租界法与华界法——以近代上海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11年03期

10 苏威;;清末民初上海零售业态变迁原因简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星;;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曾凡英;;关于盐都自贡城市早期现代化的思考——兼论西部中小专业城市发展的道路[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3 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永丽;;“民族国家”想象与上海——晚清政治小说中的上海书写[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鸿声;;新中国形象与国家工业化——50-70年代文学中的上海想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列辉;;近代上海港临港集聚形成的机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王志平;;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战略的演进及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8 王列辉;;近代上海港崛起的区位分析——兼与宁波港的比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9 吴俊范;;开埠初期上海塘路系统的产权转型及其环境效应[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10 黄汉民;;长江口岸通商与沿江城市工业的发展[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姚远;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岳立松;晚清狭邪书写与京沪性别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7 林存秀;城市之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玉姣;上海精武体育会体育现代化研究(1910-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龚敏;近代旅馆业发展研究(1912-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荣鑫;大连近代历史文化变迁与城市风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原;上海法租界最后三年(1941-1943)的法制变异[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姚笑圆;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黄玫;新感觉派小说与市场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管宏平;常德城市现代化进程研究(1840-1949年)[D];湘潭大学;2010年

6 彭勃;从“月份牌”广告看民国女性服饰审美意象的构建[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叶东;九江口岸贸易及其对城市近代化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程冰莹;近代江南丝绸装饰纹样的流变及其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D];江南大学;2010年

9 简瑞;民国时期沪、宁、汉服装产业发展之分析与比较[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刘志斌;民国时期上海民营出版机构的生存发展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烨,张惠玲;外籍人士的融入与中国城市国际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3 孟晓晨,石晓宇;深圳“三资”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J];城市规划;2003年08期

4 王珏,张震宇;美藉华人的移民、地理分布及社会经济地位研究[J];地理译报;1996年04期

5 刘作丽;贺灿飞;;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6 李国平,杨开忠;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与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7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北京市外资制造企业的区位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8 贺灿飞;刘洋;;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12期

9 吕卫国;陈雯;;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10 袁丰;魏也华;陈雯;金志丰;;苏州市区信息通讯企业空间集聚与新企业选址[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储金龙;王志强;;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3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4 韩嘉福;张忠;齐清文;;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分析及其可视化[J];地球信息科学;2007年06期

5 冯永玖;刘妙龙;童小华;;上海市人口分布分形的时空演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6 高向东;;流动人口在城市分布变动测量方法的创新探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俞路;张善余;韩贵峰;;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8 高向东;王宇;;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北京九三学社建议:应优化流动人口分布[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04期

10 向云波;张勇;赵会丽;;湘江流域人口分布空间演化特征分析[J];西北人口;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文丽;;基于Python的空间自相关模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余柏蒗;吴健平;魏晓峰;刘杰;;空间分析GIS软件开发研究[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王峰;姜毅;李玉琳;;空间分析在用地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4 樊彦国;周磊;李瑞华;;对地图代数的几点认识[A];山东省测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滨;常德海;龙明;;基于SQL的空间数据类型和空间函数的扩展[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6 郭建忠;余慧明;;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网信息系统设计及实现[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马洪滨;熊俊楠;;变异函数拟合方法分析[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韩学锋;;基于空间分析和似圆度分类方法山顶点的提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明玉;;延吉市学校选址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徐永敏;刘鹏;李玉群;;基于GIS的道路选线辅助系统的建立[A];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州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 文贯中;地震、人口分布与土地制度[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朱剑虹;让“一方经济”与“一方水土”相协调[N];人民日报;2006年

3 内蒙古大学哲学系 包庆德;人口的生态生产与人口分布生态化[N];中国人口报;2004年

4 记者 左聪 通讯员 胡健华;铁山制作外来人口分布示意图[N];黄石日报;2008年

5 赵昕 编译 最高人民法院;阿根廷“2009法治指数”[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记者 谢靓;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建议优化流动人口分布[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记者 徐生林;上海人口分布向郊区扩散[N];东方城乡报;2011年

8 记者 张晓鸣;上海人口分布向郊区扩散[N];文汇报;2011年

9 吉强;我省人口分布呈“南增北减”[N];新华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邓亚金 通讯员 赵倩;格尔木人口分布“城多村少”[N];柴达木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2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史学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宋彩平;基于GIS的森林生态效益空间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蔡金标;大跨度悬索桥空间分析的组合单元法[D];浙江大学;2002年

7 蔡砥;网络计算环境下空间分析的计算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丽华;大气程辐射遥感影像与大气环境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先伟;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的结构化模型和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赵广亮;八达岭长城风景林数字化管理技术及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一兰;社会经济数据尺度转换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程丹明;格网技术支持下的人口再分布模式研究——以浦东新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福伟;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及合理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静;基于GIS的石景山区管委管理与服务专题应用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5年

5 赵华;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何骏;海岸带功能适宜性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明泽;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石松;虚拟地理环境中地形建模及其空间分析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9 公茂玉;城市防空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0 范红艳;基于GIS空间分析的乡镇区划调整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66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66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d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