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流动的国土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
本文选题:人口流动 + 规模预测 ; 参考:《经济纵横》2014年09期
【摘要】:本项研究旨在充分认识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特点,预测区域人口的规模变化,剖析人口流动对国土资源配置的影响要素,为正确处理人口发展与国土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建议。研究表明:人口流动是影响我国人口区域规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应根据当前人口流动和规模变化的现状特点,依照"二域四部六区四中心"差异化的国土资源优化配置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n China, to predict regional population scale change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opulation mobility on the allocation of land and resources, and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land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To promote population, economic, social and land resources toward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strategic advice. The study shows that population mo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gional scale of population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scale chang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strategy of land and resources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wo regions, four departments, six regions and four center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土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编号:09&ZD047)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生产旅游用地规划编制技术研究”(编号:201211028-02)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土空间利用的约束条件识别与动态潜力评估关键技术”(编号:2012BAB11B02)的支持
【分类号】:C924.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严金明;夏方舟;李强;;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4期
2 严金明;刘杰;;关于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功能和战略导向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艳东;郑艳茹;李丽颖;;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地整治工程设计研究——以顺平县高于铺镇、腰山镇项目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2 李晶;刘燕萍;胡振琪;杨耀淇;苗慧玲;李恩来;;历史遗留损毁土地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3期
3 魏宏安;王介勇;;延安市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4 寇永哲;;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年25期
5 刘巧芹;吴克宁;王海;乔颖;;土地综合整治战略研究——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年06期
6 徐忠国;韩伟刚;倪永华;赵哲远;;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探索[J];广东土地科学;2013年06期
7 付凯;杨朝现;侯俊国;;重庆市土地整治备选项目库建设[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年01期
8 朱东亚;许欢;周波;戴军;;基于潜力调查的县级土地整治任务安排与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4期
9 涂学仕;代金君;周波;戴军;;粤西北山区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6期
10 赵茜宇;孟庆香;张占录;;农村土地整治的博弈分析及路径选择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魏宏安;;陕西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与分区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邹金浪;杨子生;;干旱背景下云南省土地整治的策略探索[A];中国土地开发整治与建设用地上山研究[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晨;土地整治规划尺度差异及统筹协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杨伟;基于区域特色模式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韩跃;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歌;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农用地整治标准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冯锐;基于区域差异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王培东;县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评价和整治分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4 郭静;西昌市土地整治潜力分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王子凌;县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与整治分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美球;龚捷;鲁敏;吴月红;;科学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策略探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年03期
2 陈美球;魏晓华;刘中婷;;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J];广东土地科学;2006年06期
3 秦波;施昱年;;试论城市发展阶段与规划功能的演变:基于英国和新加坡的对比研究[J];《规划师》论丛;2010年00期
4 徐绍史;;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J];国土资源通讯;2009年08期
5 王群,王万茂;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利用规划[J];国土资源;2005年10期
6 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7 鞠正山,罗明,张凤荣,肖飞;我国区域土地整理的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8 范金梅,王磊,薛永森;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探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9 魏秀菊,胡振琪,何蔓;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10 胡小芳;严金明;陈子雄;;关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施的状况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荣;;山西人口流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2 亢鸿玲;;民族人口流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3 王文卿;潘绥铭;;人口流动对健康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8年04期
4 ;当代中国社会人口流动机制的主要特点[J];学术界;2010年01期
5 李永宠;中国人口流动制度的趋向探析[J];生产力研究;1995年05期
6 明庆华;我国当代人口流动的教育社会学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周毅;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8年03期
8 李军,苏卫东;山东人口流动问题探析[J];东岳论丛;1998年06期
9 段成荣;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北人口;1998年03期
10 杨黔云,陈鹏隆;人口流动与美国19世纪的现代化进程[J];曲靖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颖;;发达国家发展早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比较分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2 宋帅;;浅析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问题[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洋;郑思齐;龙奋杰;;中国人口流动的驱动力及空间差异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秀池;;北京市人口流动及居住意愿抽样调查及展望[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5 杨闯;;论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流动所面临问题[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6 周雪香;;明中叶闽粤赣边的人口流动与“客家”名称的出现[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7 陈刚;李树;陈屹立;;人口流动增加了犯罪吗?——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秋霞;;省际人口流动对各省市老龄化程度的影响[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张海洋;;中国移动因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的影响和管理需求研究论证报告(节选)[A];共识(2010春刊03)[C];2010年
10 郑信哲;;人口流动给朝鲜族社会发展带来的喜与忧[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开新;加强对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N];人民日报;2010年
2 杨成钢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从均衡视角认识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N];中国人口报;2014年
3 左蓝;人口流动不能忽视儿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4 郑信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探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俞宪忠;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动因探析[N];中国人口报;2005年
6 俞宪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简论人口流动[N];中国人口报;2007年
7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尚希;认识人口流动要有新视角[N];北京日报;2012年
8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把跨境人口流动与继承弘扬包容传统协调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孙晓芳;劳动力异质性视野下的人口流动[N];山西日报;2013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郑真真;中国女性人口流动与变化趋势分析[N];中国妇女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彭岩富;我国人口流动及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
4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华民;论我国人口流动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6年
2 徐旭;中国转型时期的人口流动[D];厦门大学;2007年
3 周燕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周晓莲;西北地区人口流动的经济福利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杨亮;城市化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农村的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状况[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罗一荣;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法制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钱程;我国省际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王勇;京津冀人口流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9 柯贤和;大沐浴村人口流动与文化样式选择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王利文;新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问题的对策分析[D];湖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70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70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