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印度出生性别比治理成效不显著的原因探析

发布时间:2018-06-27 10:27

  本文选题:印度 + 性别比 ; 参考:《人口与经济》2013年01期


【摘要】:近年来,印度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印度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行动,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及措施;但是,从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所反映的数据来看,近些年来,印度政府对于该国出生性别比治理成效是不显著的。文章试从相关政策或措施、治理主体、目标群体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揭示印度出生性别比治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同时,为我国当前的出生性别比治理提供借鉴。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ex ratio of India's birth population has been persistently high, and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has also taken a series of governance actions and introduced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however, from the data reflected in the 2011 Indian population Census, In recent years, the Indian government ha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s birth sex ratio.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aspects of relevant policies or measures, governance subjects, target group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o reveal the reasons why the governance effect of birth sex ratio in India is not significa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governance of sex ratio of birth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对策研究”(07ARK001)
【分类号】:C924.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陶笑虹;印度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J];南亚研究;2002年02期

2 孟向京;印度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控制[J];南亚研究季刊;2001年02期

3 宋璐;姜全保;;印度女性生存状况:现状、原因及治理[J];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01期

4 石人炳;;中印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比较[J];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03期

5 吴云虹;李燕;;教育是提高印度妇女地位的关键[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雪燕;李树茁;;国际视野中的性别失衡公共治理:比较与借鉴[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03期

2 汤兆云;;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对策及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3 苗国;;中印生育率变动的历史、现状、趋势及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S1期

4 孙宏愿;谭亲毅;;印度初等教育普及项目述介[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5 张会峰;;印度的童婚习俗对其人口控制工作的影响[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刘中一;;印度、越南和尼泊尔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原因与对策[J];南亚研究季刊;2012年02期

7 许静;;试析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女性的家庭地位[J];钦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韦艳;李树茁;杨雪燕;;亚洲女性缺失国家和地区性别失衡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借鉴[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9 韦艳;吴燕;;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中国性别失衡治理碎片化分析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2011年02期

10 顾彬彬;中印初等教育比较:社会背景因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房国忠;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慧娟;试析独立后印度妇女地位的变化[D];云南大学;2011年

2 李欣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性别偏好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姣姣;论印度教婚姻陋习及其对印度教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2年

4 刘荣;印度的少数群体分类及其权益保护[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牛志学;略论殖民地时期印度妇女的解放[D];郑州大学;2007年

6 王雪;19世纪印度现代女子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罗成华;土家族传统嫁妆的文化解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8 高婷;试论尼赫鲁时期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9 吴限;资源、环境约束下生育成本分析:以中国生育政策变迁为例[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向东;现实与虚拟重叠[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爽;;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及其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2 李珉;浅论印度教对印度妇女的影响[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1期

3 曾毅,顾宝昌,涂平,徐毅,李伯华,李涌平;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3年01期

4 涂平;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问题探讨[J];人口研究;1993年01期

5 李涌平;胎儿性别鉴定的流引产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影响[J];人口研究;1993年05期

6 楚军红;我国农村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关系探讨[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涛;传统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J];近代史研究;1997年06期

2 李树茁,莫尼卡·达·古普塔;家庭资源约束、性别歧视和女孩生存——中国、韩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9年03期

3 河南省人口计生委出生人口性别比课题组;坚持和深化“三为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11期

4 朱彬 ,王义;13亿人口:新的挑战[J];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02期

5 徐岚;崔红艳;;利用教育统计资料对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8年05期

6 马安 ,查瑞传;中国人口现状的初步分析[J];统计研究;1984年03期

7 魏津生;扎实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05期

8 朱宇;八十年代福建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变化[J];南方人口;1994年02期

9 郑启五;当代台湾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台湾研究集刊;1994年02期

10 ;令人忧虑的性别比失衡[J];法律与生活;2004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国勇;;关于山西人口的高性别比问题[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陆建民;刘惠芬;;就业收入性别比是如何从1:0.88扩大为1:0.65的——从统计数据看1990年以来上海在业人口的性别分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李宝卿;翟振新;方仲平;张晓东;张俊霞;刘海滨;张树秋;史小平;周俊英;王英娟;;山西省人口发展变化及人口控制机制的研究(节选)[A];山西省第七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彩依;;磐安县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分析与对策[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周进;;1949-1953年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与结构变化[A];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4期)[C];2011年

6 侯亚非;尹德挺;;北京市外来人口特征变化分析[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任焕;;绥德县农村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调查分析报告[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罗源潮;;实现陕南秦巴山区超载人口战略转移的探讨——陕南秦巴山区经济与人口状况的调查与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罗源潮;;实现陕南秦巴山区超载人口战略转移的探讨——陕南秦巴山区经济与人口状况的调查与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安慧;;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发展状况综述[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玉瑛;坚决遏制性别比攀升势头[N];温州日报;2005年

2 本报“特别关注”记者 罗静雯 实习生 杨玲;倾斜的性别比“天平”[N];重庆日报;2004年

3 赵越 梁文静;破解人口性别比失衡[N];工人日报;2004年

4 本报评论员 戎国彭;需要进口新娘吗?[N];杭州日报;2007年

5 通讯员 孙孟阳;解决性别比失衡登封处全国前列[N];郑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周建设;皖豫4乡镇控制人口性别比[N];安徽日报;2004年

7 实习记者 江南 记者 舒玮;死磨烂缠 就想知道胎儿性别[N];雅安日报;2010年

8 杨丹 杜小龙 杨印;贵阳市出台法规治理性别比偏高[N];贵州日报;2004年

9 田雪原;性别比畸高 应予高度重视[N];经济参考报;2002年

10 许怡平;性别比治理初见成效[N];安庆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清芝;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永强;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计生两非”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磊;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社会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晓琴;皖北农村妇女生育意愿转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骆小琴;重庆市人口预测与控制[D];西南大学;2008年

5 黄信杰;浅析G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原因及对策[D];复旦大学;2008年

6 宋丹丹;河南省桐柏县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的社会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耿红霞;我国人口立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王丽辉;湖南人口发展与社会变迁(1950-2007)[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李林霞;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空间模式及其时序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曹永;我国人口政策的伦理维度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3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73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f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