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诱致性变迁视角的我国人口转型特征与经济失衡矫正

发布时间:2018-06-30 00:07

  本文选题:人口转型 + 老龄化社会 ; 参考:《改革》2013年01期


【摘要】: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解读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认为"人口红利"型国家往往引发贸易盈余,"人口负债"型国家多数对应着贸易赤字;人口结构所引起的经济失衡是不同国家、不同代际之间相互调配资源的产物,它使得资源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得以优化配置,是经济效率的一种体现;由于人口年龄结构长期中收敛于稳态,因而一国不可能永久性地陷入失衡。此外,针对我国人口老年化以及刘易斯拐点的逼近,应从人口出生率、人口退休年龄、国际移民政策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平滑人口年龄结构,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竞次"向"竞优"转型。
[Abstract]:Interpreting the causes of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countries tend to cause trade surpluses, while most of the "population debt" countries correspond to trade deficits; the economic imbalances caused by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are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hich enable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a wider space and time, is a manifestation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s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converge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o a steady state, It is therefore impossible for a country to remain permanently out of balance. In addition, in view of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the approaching turning point of Lewis,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should be smoothed from the aspects of birth rate, retirement ag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polic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Promot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from "competition" to "competitive" transi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年龄结构、高储蓄率与外贸失衡的传导机制与相关政策研究”(批准号:11CJY0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测算方法构建、多重因素分解与刘易斯拐点逼近后的政策治理思路”(批准号:12YJC790017)
【分类号】:C924.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蔡f ;;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1期

2 简永军;周继忠;;人口老龄化、推迟退休年龄对资本流动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2期

3 袁朋;;一般均衡分析:无限期界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预算约束[J];经济学动态;2012年01期

4 姜海珊;;人口老龄化对国际移民政策的影响[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6 李文星;徐长生;;中国人口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3期

7 钟水映;李魁;;劳动力抚养负担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in China:Present and Future[J];China Economist;2010年06期

2 李魁;;劳动力负担与我国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10年06期

3 杨继军;;中国外贸顺差的人口因素影响——基于动态GMM法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9期

4 孙孟;;经济一体化下中国贸易发展与劳动力市场调整关系研究——“平滑调整假说”及其在中国适用性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3期

5 王章华;陈建付;;中国“人口红利”及其获取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1年05期

6 钟水映;李魁;;人口红利、空间外溢与省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7 张林泉;;全国人口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2年04期

8 籍海静;梁秋生;;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未来劳动力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12期

9 李微微;;中国传统民俗风情演绎的生命意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10 魏勇强;;我国储蓄率形成原因探析[J];商业研究;201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鸿鸣;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吴松年;经济结构性失衡与住宅价格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霞;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步伟;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超;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任云;中国人口结构转型与政府教育投入[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章亚男;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消费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5 戴心悦;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薛德宏;辽宁省后人口红利期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彭进;房地产价值评估收益还原法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8 刘甜;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口红利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9 陆熠;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10 梁艳;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劳动力供给以及未来变动趋势[D];河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2 徐晟;;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国际收支的传导机制:中国人口红利的削减与国际收支双顺差[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3 陈友华;近喜远忧的持续超低生育率——以苏州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5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6 何立新;封进;佐藤宏;;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7 殷兴山;孙景德;张超群;;制度变迁、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与居民储蓄率——基于宁波案例的因子分析[J];金融研究;2007年09期

8 张善余,彭际作,俞路;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J];欧洲研究;2005年02期

9 郭敏;;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7年S1期

10 尹豪;日本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对策[J];人口学刊;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小玲;;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年22期

2 郝晓宁;胡鞍钢;;中国人口老龄化:健康不安全及应对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3 徐天祥;李中赋;;山东省人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刘二易;“银发中国”的对策[J];中关村;2004年10期

6 张晓理;人口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中州学刊;2001年01期

7 龚友清;;关于发挥传统孝文化对和谐家庭建设的作用[J];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郭华;谢耀峰;;老年人生理病理药理学特点与用药注意事项[J];鄂州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石雅萍;谢靓壁;;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关注度调查报告(摘要)[J];当代学生;2002年Z1期

10 ;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J];博览群书;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丰;郭彩军;黄志兴;;论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法律规制——以区域经济失衡原理与法律制度资源论为视角[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2 朱斌;;科学发展观与浦东的可持续发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全国矿山地质及21世纪可持续发展研讨会[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4 徐刚;;我国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年

5 叶民强;张世英;;区域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调控系统研究[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郭丕斌;;西部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密;屠玉麟;何谋军;;浅析《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孟丽静;;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承德兴隆县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王艳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大庆经济可持续发展[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晓彤;;实现可持续的小城镇建设:治理的视角[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派记者 吴晓鹏;平衡增长:全球经济失衡的“巴别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 经济学家 李向阳;为什么美国总是“不差钱”?[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记者 陈文宇;G20“定调”经济失衡指标[N];上海金融报;2011年

4 本报高级编辑 钟声;板子该打在谁身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孙鲁军 杨文武;中国在调整全球经济失衡中的定位[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张昊;全球经济失衡将令美元再次陷入低谷[N];金融时报;2006年

7 宋焱;对话磋商: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积极之道[N];金融时报;2007年

8 成锋;全球经济失衡恶化速度减缓[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记者 张煜柠;后危机时代:除旧患 解新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河南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 张长娟;我国应积极解决外部经济失衡问题[N];期货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养老保险资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特权制度之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3 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4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5 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6 蔡自力;可持续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陈军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张周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王哲林;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我国环境税有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张安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佳;人口政策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修岩;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河南大学;2005年

3 塔娜;内蒙古镶黄旗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4 刘玉为;宜宾市大气污染防治与可持续发展浅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温小英;延续地域特色,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城镇[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6 杨薇薇;关于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崔雁;风景名胜区近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任鑫鹏;农户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宋瑞;新疆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10 赵君;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83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83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c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