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福建省耕地变化与人口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09 11:01
【摘要】:利用1996~2008年的统计资料,研究了近12年来福建省耕地变化过程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间的线性模型。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福建省耕地面积经历了急剧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近12年来福建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与3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对耕地面积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6 to 2008,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change process,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in the past 12 years, and establishes a linear model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soci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Fujian Province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sharp decrease, slow decrease, sharp decrease and slow decrease since 1996, and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Fujian Province in the past 12 years is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crease of soci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the thre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 and macro-control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作者单位】: 福建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
【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R1029-2)
【分类号】:F323.211;C924.2;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鹰,王克林,郭娴;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2 吴业;杨桂山;万荣荣;;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3 唐南奇;邢世和;;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李江华;赵景柱;陈文波;陈富国;赵小敏;;江西省50年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张素娟;赵先贵;任桂镇;董林林;耿海波;;江西省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及预测[J];土壤;2009年01期

6 郭忠;;山西省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05期

7 张蓉珍;李龙;;近十年陕北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年02期

8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年04期

9 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年05期

10 孙燕;林振山;刘会玉;;中国耕地数量变化的突变特征及驱动机制[J];资源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郭宁;宋芙蓉;;1990年以来山东耕地变化及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1期

2 刘志凌;孙燕;;中国耕地保有量多时间尺度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3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uman Driving Forc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Use Change in Hubei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3期

4 曹政辉;;长株潭地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5 陈琼;高敏华;;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6 董杰;杨春德;张保华;叶方;;山东省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及宏观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7 衣华鹏;张鹏宴;王桂芝;;基于RS与GIS的烟台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8 年福华;史守正;;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9 张建;汪应宏;温丹丹;;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10 陈志;胡勇;刘成武;;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升;丁爱芳;;基于GIS的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闵捷;张安录;高魏;蔡银莺;;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唐亚;谢嘉穗;陈克明;何永华;孙辉;;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在坡耕地可持续耕作中的应用[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4 刘新卫;;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耕地保护[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红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据重建与未来耕地面积预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雪松;邓良基;凌静;方从刚;林正雨;任秋容;;基于系统平衡的四川省耕地面积预测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鲁春阳;杨庆媛;焦庆东;文枫;;重庆直辖以来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曲林静;杨木壮;宋榕潮;常立早;;广东省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相关性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永乐;吴群;;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贾燕兵;;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路婕;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4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海玉;张广才岭及完达山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及变化驱动力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贺秋华;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玲;基于GIS和RS的干旱区绿洲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9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荧;我国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雍新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艳;左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杨晓安;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农民利益保护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岚;云南省耕地分布及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史有刚;绵阳市游仙区土地整理项目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黄丽丽;于都县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绯;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的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帅;怀来县耕地资源预警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刘延萍;基于GIS的农村土地管理系统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瑞香,康慕谊;NECT上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2 龙花楼,王文杰,翟刚,刘松,张清春;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3 俞勇军,陆玉麒;江西省耕地变化及保护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4 聂艳,周勇,陈平,肖辉;基于GIS的耕地定级方法及其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5 董元华,杨林章;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保护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2期

6 于伯华,郑新奇;耕地危机与城市化进程的盲目性[J];城市问题;2003年03期

7 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3期

8 熊鹰,王克林,郭娴;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9 吴先华;;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10 吴业;杨桂山;万荣荣;陈江龙;;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差异性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琴;;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9年02期

2 胡焕庸;内蒙古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J];西北人口;1985年02期

3 邢雪平;;从裕华区看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统计与管理;2010年01期

4 李旭东;;贵州省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5 张得志;大兴安岭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1993年02期

6 张国钧;兰州大学人口研究室深入会宁县进行社会调查[J];西北人口;1983年03期

7 李鑫;;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09年07期

8 左连村;;印度的人口增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南方人口;1991年03期

9 刘汉辉;制度与马尔萨斯的制度观——重读《人口原理》[J];人口学刊;2002年05期

10 郗建伟;反思:两难的困境和正确的抉择——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思路[J];人口与经济;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小锋;郑度;;论西藏自治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张敏;;浅析农村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措施——以石阡县农村人口增长为个案[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蓝江;;人口增长的自然界限——马克思主义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批判的一个视角[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4 陈玲玲;林振山;张衍广;张真真;;中国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及其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国平;陈秀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黄丹;徐邓耀;余波;;基于SPSS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城市化关系分析研究——以南充市区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7 宋杰;;邓小平人口思想探析[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8 刘习敏;;2000年西宁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预测分析[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9 张文林;白家琪;;西宁地区人口增长的定量分析——西宁市人口SD模型[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10 吴连霞;马定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民望;甘肃人口限制经济发展[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2 通讯员 张煜;过去五年我州地方人口净增7.56万[N];昌吉日报;2006年

3 邹民生 乐嘉春;我国人口与经济增长周期高峰惊人吻合[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新加坡《联合早报》;人口世界第一对印度不是好消息[N];世界报;2010年

5 赵景文 记者 王超;义县建省首个计生协会会员经济发展联合会[N];锦州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曹湘黔 赖歆;我市保持低人口增长[N];自贡日报;2006年

7 记者 李平;30年全市累计少生300多万人[N];南充日报;2010年

8 李杰;河南生育水平下降经济发展提速[N];人民日报;2007年

9 ;预计大约30年内,印度人口将超中国[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王红梅;开发人口红利 促进经济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秀云;区域人口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苏建明;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7 李秀霞;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吉林省适度人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刘新荣;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洁;关中山东庄移民百年史迹与生聚现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刘平;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金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2年

2 才亚丽;武汉城市圈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 张双临;大理州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佳琦;陕西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张艳艳;建国以来山西省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演化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晓钰;和田人口增长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3年

7 蒋辉;我国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关系的统计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8 王yN俊;北京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9 孙慧宗;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徐旭;中国转型时期的人口流动[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73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173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c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