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健康家庭材料_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
本文关键词: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76;表7;Table7;建筑类型楼房(地面以上)平房;临时建筑(工棚等)地下室/半地下室其他合计;人口研究;流动家庭现住房的建筑类型;37卷;HousingBuildingTypesofMi;未完成迁居家庭规模(户)614462397220;流动家庭的现住房情况;比例(%)69.4327.092.320.720;已完成迁居家庭规模(户)2088512686
76
表7
Table7
建筑类型楼房(地面以上)平房
临时建筑(工棚等)地下室/半地下室其他合计
人口研究
流动家庭现住房的建筑类型
37卷
HousingBuildingTypesofMigrantFamilies
未完成迁居家庭规模(户)6144623972205663839088502
流动家庭的现住房情况
比例(%)69.4327.092.320.720.44100
已完成迁居家庭规模(户)208851268634214510934167
比例(%)61.1337.1310.420.32100
全部家庭
规模(户)82331366582398783499122669
比例(%)67.1229.881.950.640.41100表8Table8全部家庭
住房情况
租住单位/雇主房
单位/雇主提供免费住房政府提供廉租房租住私房已购商品房已购政策性保障房其他合计
规模(户)102051246720384688102283904488122669
比例(%)8.3210.160.1769.048.340.323.66100
HousingTypesofMigrantFamilies
未完成迁居家庭规模(户)832411734147601995419231244888502
比例(%)9.4113.260.1768.026.120.262.77100
已完成迁居家庭规模(户)188173356244894809159204034167
比例(%)5.512.150.1671.6714.070.475.97100
6家庭化人口迁居的政策导向
我国的家庭化迁居正呈现大规模、持续性扩张的趋势,已经代替个体流动成为人口流动的基本趋
因此家庭化迁居实际上是流动中的家庭自势。由于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
自我适应,将迁移产生的抚养成本、照料成本、心理成本等社会成本内生化,逐步趋向在城市我调节、
中长期生活的一个阶段。在制度不发生根本变革的情况下,家庭化迁居将在我国长期存在。
为顺应人口流动家庭化的趋势,现有的政策需要有所调整。对家庭化迁居的政策导向的研究可“限制类”“支持类”。早期“限制类”以划分为两类,即和的研究认为,家庭化迁居对城市带来的消极影响更甚于积极影响。流动人口自身文化素质良莠不齐,人员成份复杂,管理难度较大,流动家庭规模的扩张会增加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加重城市的基础设施负担,因此政策应以1996)。“支持类”限制为基本导向(陈贤寿、孙丽华,将家庭化迁居视为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居住、定“事实上的移民”,居化的一个特定阶段,流动家庭可以被称为需要通过对城市的社会政策和制度进行2009;侯亚非、2007)。改革,保障流动家庭的基本需求(唐震、张玉洁,洪小良,
“洪水猛兽”,本文更加赞同后者。家庭化人口迁居的基本政策导向,不应是面对谈之色变。这是由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城市地区的社会责任以及劳动力的稳定供给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首先,家庭化迁居是城市化发展规律的表现。从城市化的基本规律来看,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高度相关。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使城市中人口规模上升,符合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依存,相依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水平也将相应提高,否则就会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形成
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1.27%,瓶颈制约。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相去甚远,也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家庭在城市中长期定居并成为市民,正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因此,政策导向应顺应流动家庭在城市长期居住的需求,加快体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提升。这需要采取一系列制度、体制上的改革措施,从根本上使流制桎梏的转型,动家庭融入城市。
其次,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迁居,实际上是人口流动的更高级阶段。在家庭化迁居阶段,人口流动已经逐步摆脱盲目流动或单纯的个人流动阶段。流动人口开始以家庭的形式在城市中较为稳定的居成为事实上的常住人口,这是在我国户籍制度条件下流动人口定居倾向的一种表现形式。与人口住,
的短期流动不同,流动家庭特别是已完成迁居家庭在城市定居意愿更加强烈,对各项社会服务有更多的需求。
在过去30多年的人口流动过程中,企业利用流动人口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特征,在世界竞争中获得比较利益,获得经济利润。长期以来,城市希望通过流动人口中的“精英人群”发展地区的社会经济,但对于流动人口中的儿童、老人、甚至超过企业用工需求的中年流动人口都予以排斥。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无法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这是城市对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流动人口逃避责任的态度。流动行为对经济的贡献一直为社会所关注,然而,流动行为本身可能产生的实际社会成本却在长久以来受到忽视。实际上,人口的流动行为对家庭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成本都在家庭内部消化。农2006)。也就是说,村劳动力对制度的容忍度有一个转折点(蔡昉、白南生,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强,人口流动家庭化迁居的行为实际上是农村家庭无法忍受家庭分离,家庭自身调节和内部消化的表现。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迁居现象,是农村人口在长期制度约束下,开始争取身份改变,争取与市民获得同等待遇的努力。随着人口流动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和家庭化迁居水平的提升,政府部门有义务和责任承担人口流动的社会成本,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福祉,使所有人均能共享改革与发展的福利。
第三,促进人口的家庭化迁居,是解决当前劳动力用工瓶颈的必由之路。自2004年东莞地区出“用工荒”,2008年经济危机后“用工荒”2010年东南沿海省份又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的“用现问题外,,工荒”流动人口大规模回流迁出地,使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进入瓶颈。通过促进家庭化迁增加流动家庭在流入地的稳定性,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稳定性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居,
东南沿海地区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困境。
总之,在应对家庭化迁居的进程中,政府应顺应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规律,采取促进家庭化迁居,提高流动家庭社会融入的社会政策。6.1
进一步推行户籍制度改革
首先,政府在人口流动中的角色应进一步调整。当前部分地方政府仍然基于地方利益采取保护性政策,这有悖于保障公民自由迁移的基本权利,无益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其次,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继续稳妥有序地进行。居住证制度等形式不应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一个特定的过渡阶段。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的难度在于,在户要避免人口的大规模涌入带来“城市病”的现实难题。实际上这是由于户籍制度调整和松动的同时,
口上附加了不均等的社会福利而造成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应通过完善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全部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将户籍管理制度不作为城市福利的唯一依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证每个公民的自由迁移和流动,使每个劳动力拥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将户口迁移的审批制转变为登记制度,逐步取消与之相关联的各种差别待遇。这将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也需要政策制定者进行审慎的考量。
6.2建立覆盖家庭生命周期、覆盖家庭类型的流动家庭服务体系
随着流动家庭在城市中定居时间的延长,尤其是对于已经完成迁居,并有意向在城市中长期定居
获得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成为他们的未来所需,即使是对于将来打的家庭而言,
为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也有利于其在城市中稳定的生活与工作,保障家算返回家乡的家庭来说,
除了户籍制度改革之外,建立一套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覆盖全部家庭庭在城市基本的福祉。因此,
类型和整个生命周期的家庭服务体系,,是未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根据我国经“保证基本,可以设立循序渐进,逐步放开”的基本原则。济发展水平和流动家庭的需求,
首先,保证基本,解决流动家庭的燃眉之急。对于流动家庭最为关注的就业、教育等问题,应消除对最为迫切的需求是就业服务。城市中应建立流动家庭的不平等对待。流动家庭在城市流动的最初阶段,
指导、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满足流动人口的基本工作需求。在流动起对流动人口职业介绍、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抚养功能逐渐突出。影响流动家庭迁居决策比较突出的家庭的扩大化和满巢阶段,
“借读费”因素之一是流入地教育成本问题。因此,应逐步削减或取消流动儿童及其他费用,为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建立公平的受教育环境,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提供优惠政策。对于这些基本民生问题的保障,有利于满足流动家庭在城市中的基本需求,促进流动家庭在流入地的融合。
其次,逐步放开,保障流动家庭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家庭组织者的老年阶段,家庭的功能转变为赡养功能。流动家庭在这一时期对医疗、养老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满足流动家庭基本需求的基可以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对工伤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进一步改革,同础上,
时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关系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对接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1顾朝林,1999;3:蔡建明,张伟,马清裕,陈振光,李王鸣,沈道齐.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地理学报,
204-211
GuChaolin,CaiJianming,ZhangWei,MaQingyu,RogerCKCHAN,LiWangmingandShenDaoqi.1999.AStudyonthePatternsofMigrationinChineseLargeandMediumCities.ActaGeographicaSinica3:204-211.2
2009;4:4-11唐震,张玉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迁移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TangZhenandZhangYujie.2009.InfluencingFactorsofMigrationPatternsofRuralPopulation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JournalofAgrotechnicalEconomics4:4-11.34
“农民工”1996;1:77-81李强.关于家庭模式问题的研究.浙江学刊,
LiQiang.1996.ResearchonFamilyPatternofMigrantWorkers.ZhejiangAcademicJournal1:77-81.
2008;3:2-12李强,毛学峰,张涛.农民工汇款的决策、数量与用途分析.中国农村观察,
LiQiang,MaoXuefengandZhangTao.2008.Decision-making,AmountandApplicationofRemittancesofMigrantWorkers.ChinaRuralSurvey3:2-12.5
2007;2:30-40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人口研究,
ZhaiZhenwu,DuanChengrongandBiQiuling.2007.TheFloatingPopulationinBeijing:AnUpdate.PopulationRe-search2:30-40.6
2008;6:30-43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
DuanChengrong,YangGe,ZhangFeiandLuXuehe.2008.NineTrendsofChangesofChina’sFloatingPopulationSincetheAdoptionoftheReformandOpening-upPolicy.PopulationResearch6:30-43.7
马瑞,徐志刚,仇焕广,白军飞.农村进城就业人员的职业流动、城市变换和家属随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
2011;1:2-9村观察,
MaRui,XuZhigang,ChouHuanguangandBaiJunfei.2011.FactorsInfluencingOccupationChoice,SettlementandFamilyAccompanyingofRural-urbanMigrants.ChinaRuralSurvey1:2-9.8
2004;6:60-69周皓.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
ZhouHao.2004.AnalysisonTrendofFamilyMigra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inChina.PopulationResearch6:60-69.
4期9
盛亦男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79
2004;6:71-92余宪忠.中国人口流动态势.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YuXianzhong.2004.SituationofPopulationFloatinginChina.JournalofJi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6:71-92.
2009;1:55-61侯佳伟.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和个体影响因素研究.人口研究,
HouJiawei.2009.AStudyontheProcessofFamilyMigrationandIndividualLevelInfluencingFactors.PopulationRe-61.search1:55-2007;2:61-64侯亚非,洪小良.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报告.新视野,
HouYafeiandHongXiaoliang.2007.AnInvestigationofFloatingPopulationHouseholdinBeijingin2006.ExpandingHorizons2:61-64.
2009;6:88-92张文娟.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以北京市为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ZhangWenjuan.2009.TheFamilyStructureofFloatingPopulation:ACaseStudyofBeijing.JournalofBeijingAdminis-92.trativeCollege6:88-2011;6:9-16王志理,王如松.中国流动人口带眷系数及其影响因素.人口与经济,
sTemporaryMigrantandItsDetermi-WangZhiliandWangRusong.2011.CoefficientofFamilyRelationshipforChina’nants.PopulationandEconomics6:9-16.
1996;5:44-77陈贤寿,孙丽华.武汉市流动人口家庭化分析及对策思考.中国人口科学,
ChenXianshouandSunLihua.1996.AnAnalysisofFamilyMigrationinWuhanandPolicyConsiderations.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Science5:44-77.
1990;5:141-154马侠.中国人口迁移模式及其转变.中国社会科学,
MaXia.1990.ChineseMigrationPatternandTransition.SocialSciencesinChina5:141-154.
2008;6:15-26袁霓.家庭迁移决策分析—基于中国农村的证据.人口与经济,
YuanNi.2008.AnAnalysisonDecisionMakingofFamilyMigration:EvidencefromRuralChina.PopulationandEco-nomics6:15-26.
2012;4:3-17杨云彦,石智雷.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人口研究,
YangYunyanandShiZhilei.2012.FamilyEndowmentandReturnMigrationinRuralChina.PopulationResearch4:3-17.
2009;6:113-120郭玉聪.福建省国际移民的移民网络探析—兼评移民网络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GuoYucong.2009.NetworksforInternationalEmigrationinFujianProvinceandtheMigrationNetworkTheory.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Arts&SocialSciences)6.
2006:60-65蔡昉,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aiFangandBaiNansheng.2006.LaborMigrationinTransitionalChina.SocialSciencesAcademicPress(China).Bei-jing:60-65.
2002:106-122白南生,宋洪远.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BaiNansheng,SongHongyuan,etc.2002.ReturningtotheCountrysideVersusContinuingtoWorkintheCities:AStudyonRuralReturnMigrationinChina.ChinaFinancialandEconomicPublishingHouse:106-122.JacobMincer.1978.FamilyMigrationDecision.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1-50.
StevenH.Sandell.1977.WomenandtheEconomicsofFamilyMigration.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4:406-414.
LilianTrager.1984.FamilyStrategiesandtheMigrationofWomen:MigrantstoDagupanCity,Philippines.InternationalMigrationReview4,SpecialIssue:WomeninMigration(Winter,1984):1264-1277.
BrendaDavisRoot,GordonF.DeJong.1991.FamilyMigrationinaDevelopingCountry.PopulationStudies2:221-233.
Jr.,CurtisC.Roseman.1990.IncreasingBlackOutmigrationfromLosAngeles:TheRoleofHouse-JamesH.Johnson,
holdDynamicsandKinshipSystems.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2:205-222.
OdedStarkandDavidE.Bloom.1985.TheNewEconomicsofLaborMigrat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Pa-persandProceedingsoftheNinety-Seventh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EconomicAssociation(May):173-178.
10
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
212223242526
(责任编辑:石玲收稿时间:2013-04)
下载地址: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_盛亦男_图文65.Doc
【】最新搜索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_盛亦男_图文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清单52
上海注册贸易公司流程,费用及所需材料
婚礼主持稿12
中医内科重点 简答、名词解释43
电子书包环境为教学提供了很多支持性的技术条件,所以它最大的优
形考作业高级财务管理答案34
飞轮的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设计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酶切与鉴定
武进区城管局
本文关键词: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8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1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