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26 15:2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在近30年中,人口结构变化所产生的“人口红利”效应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逐渐减弱,如何充分挖掘并延长“人口红利”效应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我国目前“人口红利”情况变化引出的问题出发,在宏观上定性定量分析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研究劳动力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参与率这两个关键指标同经济发展的GDP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人口红利”对经济的正向影响以及“人口红利”即将开始消失,同时从劳动力因素的劳动参与率、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动等角度来提出建议来延长“人口红利”或是挖掘第二“人口红利” 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结构变动是显著相关的,同时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同它对经济的推动力均是正相关的;此外,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参与率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69,因此,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来扩大“人口红利”是很有效的办法。图6幅,表9个,参考文献46篇。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developed at a high spe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has also undergone rapid changes.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effect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ut with the relative abundant advantages of labor resources gradually weakened, How to fully exploit and prolong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effect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issue. The research idea of this paper is to proceed from the problem of the situation change of "population dividend"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ze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in macroscopical leve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abor force change and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two key indicators of labor force quantity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and the GDP index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emonstrat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on the economy and that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is about to begin to disappear,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labor force factor to th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human capita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abor mobility, it is suggested to extend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or to excavate 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rth rate and the demographic change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force i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dat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ts driving force on the economy; in additi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are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869, so,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xpand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by increasing th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6 figures, 9 tables, 46 references.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亮;;中国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影响[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08期

2 南亮进,薛进军;1949~ 1999年中国人口和劳动力推算[J];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03期

3 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6期

4 李继怀;教育与个体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 王卉;李秋红;;基于劳动参与率变化视角下的我国转型期就业安全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06期

6 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7 张文娟;;中国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年01期

8 罗双喜;;ARMA模型在我国劳动参与率预测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10年06期

9 秦秋红;冉艳;;人口素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万相昱;张世伟;;我国城镇居民劳动参与率状况与成因——基于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中英;;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省人口红利浅析[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彭希哲;;把握人口红利的中国特色,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口发展的多元模式与健康保障”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4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明镜;;公允价值会计体系下不同分红方式的风险特征[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6 姚先国;谭岚;;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参与决策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7 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 推迟退休有效吗[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徐娜;赵明清;赵晟珂;;线性红利界限下的复合Poisson风险模型[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叶文振;;“人口红利”与我国人口政策[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10 李淑娟;费为银;牛艳;陈超;;通胀与红利支付对最优消费投资的影响分析[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京季;我省“人口红利期”仍在持续[N];青海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易非;长盛量化红利基金成立[N];中国证券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董娟;分享大三通红利 大陆企业明年入台[N];中国经营报;2008年

4 蔡f ;中国的另一半人口红利[N];经济观察报;2010年

5 张升 刘雷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终结?[N];中国人口报;2010年

6 记者 陈汉辞;“高校央企”明年起须缴5%“红利”[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7 韩洁 徐蕊;央企“红利”上缴比例提升,,范围扩大[N];中国会计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郎朗;政策红利再来:保障房成家电新故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敏;产业转移和深化教育: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N];中国企业报;2011年

10 方莉;力推入“云” 分享“信息化红利”[N];江苏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丁仁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6 谭激扬;离散时间的红利模型及Markov链转移概率在其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8 Muhammad Saeed;[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李曼曼;带约束的Lévy过程风险控制理论及其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李小平;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波尾效应和红利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超;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亚琛;“人口红利”衰退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3 周洋;我国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红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刘亮;人口红利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5 杨磊;河北省“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6 宾江;珠江三角洲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樊勇;中国“人口红利”存续的论证[D];河北大学;2009年

8 陈云;我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肖烨;山东省人口红利的时空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曾婕;中国劳动参与率的现状分析及预测[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05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205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0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