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匹配性研究
[Abstract]:The debate over the size of Beijing's demographics has never stopped, as Beijing's population has grown too fast and has long been blamed for traffic conges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However, the rapid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scale in Beijing is only a kind of appearance and resul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dislocation of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caused by the mismatch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matching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the root causes of the mismatch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are revealed in depth. Finally, regional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are formulated for Beijing. To realize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基金】:北京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项目(CIT&TCD201304131) 高校创新团队培育项目(IDHT20130523)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2D005019000004) 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2SHB001)共同资助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韦小丽;朱宇;;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形成机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桂新;毛新雅;张伊娜;;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周艳;涂建军;卢德彬;阎晓;武京涛;;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11期
5 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6 廉晓梅;;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J];人口学刊;2007年03期
7 沈续雷;王桂新;孔超;;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年06期
8 封志明;刘晓娜;;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海勇;刘小琴;;鞍山人口发展特征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黄信灶;刘雯;;西部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由“双重极化”引发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8年10期
3 何海军;杜丽菲;郭小兰;高士超;;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14期
4 赵小风;黄贤金;张兴榆;陆汝成;李衡;;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_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5 张兴榆;黄贤金;赵栻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6 范红忠;市场规模、地区投资吸引力与地区经济差异的逻辑解释及实证[J];财经研究;2004年11期
7 王红霞;就业人口与非农生产分布不均衡问题实证研究——上海大都市经济发展的时空及功能特征[J];财经研究;2005年01期
8 陈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传输渠道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2期
9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10 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解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分位数回归解析:1988~2005[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5 杨文举;;中国1990年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基于适宜技术理论的经验阐释[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培林;王晓毅;;移民、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宁夏生态移民调研报告[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赵泰合;;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费潇;;最优城市化水平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9 张文武;梁琦;;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10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5 华小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任晓红;交通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制造业区位[D];重庆大学;2010年
9 杨凌;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10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宁;中国融入中日韩经济圈效应探讨:发展中大国经济一体化理论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桑小峰;江苏乡城迁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惠海霞;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贺晓丽;河南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分析及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苏燕;湖北省游动率时空差异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苏阿兰;福建省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2 梁勤欧,祝国瑞;湖北省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3 冯健,周一星,程茂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4 冯健;1980年代以来杭州市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及演化[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5 张敏,石爱华,孙明洁,易晓峰;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外围流动人口聚居与分布——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6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7 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城市规划;2003年07期
8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9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10 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人口与经济》1993年总目录[J];人口与经济;1993年06期
2 ;《人口与经济》2003年总目录[J];人口与经济;2003年06期
3 ;实施“少生快富”工程 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01期
4 韩金华,孙殿明;教育: 人口与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关键[J];西北人口;1997年04期
5 陈海芹,严寄音;让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决策探索;2000年06期
6 ;《人口与经济》1991年总目录[J];人口与经济;1991年06期
7 张国明;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8 高祖新,尹勤;我国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研究[J];西北人口;2000年03期
9 李梅,肖勉之;要重视贵州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理论与当代;2002年03期
10 ;《人口与经济》1985年总目录[J];人口与经济;198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王国勇;;走出贫困: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开发战略[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3 刘建华;赵新民;;隰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浅析[A];山西省第七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连霞;马定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石贵玉;段文芳;;红树白骨壤和桐花树幼苗对重金属镉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刘迎;;建设节约型社会途径的探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李文;;1990—2002年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水平分析[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贵祥;;首都与跨界水源生态经济特区合作协调机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杜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口学的发展[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10 邓雄;;潮州市生态足迹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本报实习生 许建华;听专家算人口与经济账[N];新华日报;2000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陈卫;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回顾[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3 贺尔祥;坚持好作风 促进新跨越[N];黔西南日报;2009年
4 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市长 徐飞;划分人口功能区 建设美丽五大连池[N];黑龙江日报;2010年
5 记者 童海华;建人口均衡型社会成发展改革要务之一[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6 记者 王眉灵;市人口计生委 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N];成都日报;2011年
7 ;抓人口就是促发展 抓计生就是抓民生[N];广西日报;2011年
8 杨莎静;我市人口计生政策 100%兑现[N];江阴日报;2010年
9 ;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把握人口发展态势 强化区域统筹协作 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N];福建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王芳;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N];珠海特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杨大森;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文;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兰静;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李江;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王鹏;中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识别、目标优化和政策路径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吴萍;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明鑫;我国人口血压参考值地域分布规律及多尺度制图表达[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代娉;辽宁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永奎;太湖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1990- )[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施闻军;江苏省人口与经济统计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李红瑞;徐州乡镇外出人口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6 阿荣娜;内蒙古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周艳;四川省重点开发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车群;清中叶以降浙南乡村家族人口与家族经济[D];复旦大学;2011年
9 纪丽萍;天河区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10 吴燕君;重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12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21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