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基于地理位置大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短期人口流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6 09:43
【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利用腾讯公司的人口流动大数据,采集了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2015年2月3日至5月30日期间的短期人口流动数据。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出京津冀三个子城市群及其短期人口流动趋势。一方面,通过时间对比分析发现人口流动的时间特征,即春节前的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方向主要表现为由中心城市流向非中心城市,而节后春运则与节前时期相反;此外,还发现在非节假日期间人口流动存在明显的周期性规律。另一方面,从空间对比分析得出短期人口流动的地理特征,人口流动与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常住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进一步对人口流动时间和空间规律的相应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flow among cities in urban agglomeration. Using Tencent's population mobility big data, short-term population movement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cities with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February 3 to May 30, 2015. By cluster analysis, three suburban agglomeration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nd their short-term population flow trends are identified.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the time contrast analysis, we find the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that i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irection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s mainly from the central city to the non-central city, but the post-festival spring transportation is contrary to the pre-festival period.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are obvious periodic pattern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during the non-holiday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spatial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term population flow,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urban geographical lo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manent population and other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Furthermore, the causes of the time and space law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are deeply analyzed.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WISE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理与网络二维空间及其交互影响视角下的科学论文扩散研究”(71673038)
【分类号】:C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宇;林李月;柯文前;;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研究;2016年05期

2 朱宇;林李月;;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6年06期

3 李磊;张贵祥;;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发展质量[J];经济地理;2015年05期

4 席强敏;李国平;;京津冀地区人口均衡发展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04期

5 张耀军;;京津冀城市圈人口有序流动及合理分布[J];人口与发展;2015年02期

6 刘涛;齐元静;曹广忠;刘慧;;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形成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年02期

7 田明;;中国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城市间横向迁移规律[J];地理研究;2013年08期

8 张先兵;;北京市流动人口发展趋势及调控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05期

9 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J];人民论坛;2013年11期

10 封志明;杨玲;杨艳昭;游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建朝;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红霞;李荆荆;洪永胜;周勇;聂艳;;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2 王莹莹;童玉芬;刘爱华;;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集聚力与离散力的“博弈”[J];人口学刊;2017年04期

3 赵梓渝;王士君;;2015年我国春运人口省际流动的时空格局[J];人口研究;2017年03期

4 王贤文;王虹茵;李清纯;;基于地理位置大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短期人口流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5 朱宇;丁金宏;王桂新;沈建法;林李月;柯文前;;近40年来的中国人口地理学——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的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04期

6 许静平;丁疆辉;;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关联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02期

7 柴国俊;王军辉;;征地、金融约束与劳动力流动[J];人口研究;2017年02期

8 吴文钰;;2000年以来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研究[J];西北人口;2017年02期

9 游珍;雷涯邻;封志明;杨艳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协调性及区域差异对比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03期

10 刘子鑫;殷江滨;曹小曙;范虹;;基于不同尺度的关天经济区人口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与差异[J];人文地理;201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晓东;我国首都城市群发展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宇;林李月;;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6年06期

2 林李月;朱宇;;流动人口城市间流动的时空结构特征及其性别差异: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5年06期

3 陆大道;;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3期

4 李志刚;吴缚龙;肖扬;;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广州新移民居住分异研究[J];地理研究;2014年11期

5 张可云;蔡之兵;;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制约因素及未来方向[J];河北学刊;2014年06期

6 张耀军;;论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10期

7 马小红;段成荣;郭静;;四类流动人口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05期

8 盛亦男;;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水平与迁居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年03期

9 张耀军;;京津冀崛起十大挑战[J];人民论坛;2014年13期

10 李国平;;北京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评价及其提升举措研究[J];前线;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远东;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永保;;产业集聚是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要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4期

2 本文课题组;;打造武汉城市群 从城市路网谈武汉及周边城市群[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3 叶金生;;关注武汉城市群问题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4 彭智敏;;武汉城市圈如何创新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制——以武汉市湖泊管理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8年12期

5 ;什么是"第六城市群"?[J];当代学生;2005年05期

6 徐琴;;城市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观的对应演进——兼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J];未来与发展;2000年06期

7 孙亚;;发展武汉城市群应实行多重整合[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8 杨朝光;;关于城市群及其相关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2年09期

9 刘勇;充分发挥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龙头带动作用[J];学习与实践;2004年05期

10 翁仕友;直面沿江四大城市群[J];决策;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2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饶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琳;魏溯华;姜迎;;城市群推动辽宁城乡经济中的发展[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贺素莲;;紧凑理念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叶奇;陈文海;;大长株潭、“3+5”城市群的一体化规划与发展共赢[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7 陈群元;尹长林;;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现象的探析[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高惠瑛;冯启民;贾婧;;城市群交通安全应急系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程成;;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刘洋;第6城市群观念深入人心 进一步发展凭藉金融合作[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李們;金融创新:第6城市群二次腾飞的引擎[N];国际金融报;2004年

3 汪阳红;由“支配”“控制”到“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李慧芳邋袁才华;长株潭城市群的3+5概念[N];国际商报;2007年

5 林世雄;海西城市群具有很强的先天竞争力[N];福建日报;2008年

6 ;中国30个城市群:两极分化仍将继续[N];湖北日报;2008年

7 周华平;长株潭城市群将体现湖南个性[N];湖南经济报;2008年

8 记者 林妍;巨型城市群加速中部崛起[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记者 岳冠文;长株潭跻身15个达标城市群[N];长沙晚报;2012年

10 周海波 张明海 钟晓晴 杨国庆 孔芒 张_g希;看川南城市群转方式[N];四川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方舟;城市网络的空间有向测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畅;产城融合目标下京津冀城市群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姜寒雪;城市“群租”现象治理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4 石郑;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城市功能分工与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5 龚胜;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度的动态评估及空间分异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戴姣兰;中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吴孟诗;珠三角森林城市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建成;多维邻近下的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9 李刚;长株潭城市群社区休闲体育设施现状及需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春雷;城市群视阈下“联合政府”内的合作方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25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225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2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