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与经济重心空间耦合演化及机制探析——以江苏省为例
[Abstract]: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frequent population flow and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become the challenges of China and Jiangsu Province, the coupl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y has become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sing the data of the fourth, fifth and sixth national censuses, the coupling model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ethods of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tical model and barycenter model, spatial overlap and change consistency are adopted. Th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y coupling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are analyz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from 1990 to 2010,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decreased from higher correlation to moderate correlation. The coupling type changed from low level type to antagonistic type to running-in type. Increasing the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promote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coupled typ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of coupling degree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which tends to gather in space and is polarized in the northwest to southeast direction.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coupling degree is roughly located in the east of Jiangdu and the northwest of Taixing City.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coupling degree first transfers to southeast, then to northwest, in which the north and south migration is the largest. (3) economy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upling gravity center, and the popul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econd only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Bot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s for coupling degree. The difference of potential energ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promotes the shift and transition of the barycenter to the equilibrium point, which is the essential reason for the spatial difference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人口与政策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整体性治理——应对老龄社会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体系重构研究(71490735)”,项目负责人:彭希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区域响应研究(41271128)”,项目负责人:管卫华 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长江经济带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化、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与上海的空间联动研究(2017ESH001)”,项目负责人:吴连霞
【分类号】:C924.2;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人炳;略论21世纪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立;我国人口结构面临六大问题[J];南方农村;2004年05期
3 耕田;“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失衡[J];中关村;2004年10期
4 曹绪奇;王蒲生;;深圳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相关性分析——同上海的对比[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4期
5 邓海骏;;化解农村人口结构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企业导报;2009年08期
6 路云辉;;以政策调整深圳人口结构[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年06期
7 赵菊花;杨海光;;广西人口结构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8 汪绘琴;;以人口结构变化为依据的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王经风;美国的人口结构[J];城市问题;1983年02期
10 吴忠观;;评介《人口结构学》[J];人口学刊;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华;何岑蕙;;中国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Ingalill Rahm Hallberg;;关注人口结构剧变社会中的高龄老年人(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保罗·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4期(总第17期)[C];2005年
4 蒋琪琪;黄龙生;;临安市农业与非农户籍人口结构的统计对比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钱嫣虹;王国军;;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寿险需求影响的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4[C];2014年
6 王学萌;郝永红;黄登宇;;中国人口结构的灰色动态预测[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沈云标;;壮年佳构优质生育与家国人口小康生态[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汪伟;;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贸易顺差:理论与实证[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9 何传启;;人口与现代化:以长江流域为例[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王鹏;高妍伶俐;;居民消费支出视角下区域政策、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新才;农村人口结构失衡[N];新疆日报(汉);2011年
2 本报记者 余依霖;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
3 民族证券 陈伟;顺应人口结构变化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N];中国证券报;2013年
4 杨敏 编译;多元化人口结构蕴含经济潜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湖南师范大学人口学研究所 王翠绒 邹会聪;论科学人口结构观[N];光明日报;2009年
6 李子;中国到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束洪福;调整人口结构至关重要[N];科技日报;2010年
8 宋平 赵玉兰 宋珊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口计生委;优化人口结构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1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财政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杨志勇;人口结构变化要求中长期财政战略变化[N];海峡财经导报;2011年
10 《财商》主编 周增军;人口结构变化和金融中心漂移[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邹达川;资产价格、资本流动与人口结构[D];复旦大学;2008年
2 张冲;中国人口结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刘清芝;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4 李银珩;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张传敬;人口结构变化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检验[D];山东大学;2013年
6 杨江权;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捷;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琦;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3 张得政;甘肃省农村人口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超;人口结构转变与金融结构变迁[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王光召;贵州省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6 刘俊茗;人口结构对资本积累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付永贤;清末至民初人口结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钟红静;生育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9 王美遐;人口结构对中国房价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10 李金军;新疆人口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46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24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