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区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Abstract]:Based on the non-parametric model measure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ment and population spatial evolution i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from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 dimension and unicentric-multi-center dimension, and makes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of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employment and population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are continuously spreading ou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steady re-concentration in the near and outer suburbs, and the spatial multicentricity of employment and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In Beijing, the population is decentralized and polycentric, while employment is centralized and monocentric. As a result, the employment-population spatial matching degree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eijing. The differe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in the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ment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 The propor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Shanghai is higher than that in Beijing, and the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in the suburbs strengthens the ability to absorb employment in the suburbs. It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multi-center spatial structure. The employment and population scale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s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are still expanding, resulting in the inclusion of neighboring areas, and 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the original secondary centers. Therefore, the growth boundary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s is scientifically determined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spread of neighboring areas. It should b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egacitie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28)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ZH004)~~
【分类号】:F249.27;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一桢;郑思齐;曹洋;;北京市就业中心的识别:实证方法及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2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3 谢守红,宁越敏;城市化与郊区化:转型期都市空间变化的引擎——对广州的实证分析[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4 陈先毅,宁越敏;大城市郊区乡村城市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城市问题;1997年03期
5 蒋丽;吴缚龙;;广州市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6 周春山,罗彦,陈素素;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间演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7 高向东,吴文钰;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及模拟[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8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J];地理学报;2012年06期
9 阎小培,许学强;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变化分析——兼释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J];地理学报;1999年04期
10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北京市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庆;张王雁;杨成凤;;国内外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祝炜;;北京市人口分布特点的密度梯级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罗若愚;奎屯城市经济活动的变化发展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杨海华;;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四大阶段性差异动力[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6期
5 吴文钰;;大城市新郊区化的国际视野与本土优化[J];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01期
6 张锦宗;朱瑜馨;周杰;;基于BP网络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山东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7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Policy of Producer Services' Competitiveness in Beijing C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among Beijing,Tianjin,Shanghai,Guangzhou and Shenzhe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4期
8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9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10 吴唯佳;;跨学科平台“北京2049”的研究框架和发展展望[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小强;李玲;林太志;王钰;;混合居住社区内部分异实证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爱华;邢卓;谢广靖;;天津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与规划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张彦涛;杨庆媛;杜慧敏;;重庆市主城区工业布局变迁及其动力机制[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4 李欣;叶果;;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变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杰;基于ArcGIS Server的震害风险管理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宁;基于GI理念的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周文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许玲;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石崧;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申强;影响中国地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差异的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冲;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杨海华;广州郊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刘志伟;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小思;大连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卞丹晶;苏州环太湖地区空间整合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7 张良;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铁路网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孙德福;基于ESDA的延边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张杰;分工、生产性服务业与政府的作用[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0年
10 李满桃;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平;刘霄泉;孙铁山;;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朱晓青;;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核心产业群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3 刘春成;白旭飞;侯汉坡;;浅析北京工业空间布局演变路径[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4 曾怀恩;黄声享;;基于Kriging方法的空间数据插值研究[J];测绘工程;2007年05期
5 曹广忠;刘涛;;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研究——基于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6 谷一桢;郑思齐;曹洋;;北京市就业中心的识别:实证方法及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7 冯健,周一星,程茂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8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9 高向东,江取珍;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10 冯健;1980年代以来杭州市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及演化[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文钰;1990年代上海人口分布与郊区化兼与北京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玮;基于GIS支持的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忠潮,宁建宏,何伟,韩望;"西咸"都市圈临渭生态工业系统建设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张善余;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人口发展的新特点——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初析[J];城市问题;2002年02期
3 倪鹏飞;城市竞争力与大武汉都市区展望[J];学习与实践;2005年03期
4 ;看中国:更多的关切,更深的感触[J];黄金时代;2010年04期
5 ;职工非固定居所的路线是否属于“上下班途中”[J];四川劳动保障;2011年06期
6 张颖;环境政策:韩国VS中国——以《汉城都市区环境政策》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唐燕;;德国大都市区结构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城市问题;2009年02期
8 张鹏;;都市圈概念的新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沈建军;张明举;;重庆市都市区文化重大设施建设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谢守红;;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J];城市问题;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相铎;张树森;张勇;董乃斌;;天津市都市区生态绩效与规划对策[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一星;魏心镇;冯长春;孟晓晨;;济宁—曲阜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探讨[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小彤;王芳;尹瑞;易铮;;“森林重庆”之重庆都市区游憩步道规划设计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孙铁山;;产业转移与城市空间重构——基于北京都市区的实证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丽君;秦耀辰;;郑汴都市区产业发展与CO_2排放的脱钩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7 甘遐荣;林向;;成都市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分析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石崧;宁越敏;;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基础:都市区绿地系统[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董水生;;京津廊都市区产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赵小艳;;构建都市区城市快速发展条件下的应对——南通都市区的构建和空间结构选择[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萌;打造21世纪的新型大都市[N];重庆日报;2004年
2 经济新闻部;六个新城向心发展 隆起都市区新架构(上)[N];郑州日报;2011年
3 郭强;太原都市区发展首次进入新规划[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4 记者 胡萌;《重庆市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N];重庆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胡萌;《重庆2020—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略解[N];重庆日报;2004年
6 唐娟娟 宋健 金武;郑州市政协建言郑州都市区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通讯员 韩秀丽邋李舜 王文峰;济宁都市区地价动态监测项目通过验收[N];济宁日报;2008年
8 ;助力郑州都市区建设 推进民生水务新跨越[N];郑州日报;2011年
9 常瑶;郑州市中原区:加快都市区建设 打造宜居商贸城[N];中国特产报;2011年
10 记者 袁勇 刘俊礼;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N];郑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博;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张约翰;长吉都市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3 袁天凤;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李奕霖;成都经济区居民呼吸道疾病与大气尘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文秀;长春市城张一体土地利用的机制与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崔大树;区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龙拥军;基于主体功能区的重庆市区域统筹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曾晓阳;成都市城市森林的近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尤明刚;广州和香港两地都市区路尘和下水道积尘中有机污染物及元素组成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10 刘天东;城际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秋;长春都市区划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郑晓辉;济宁都市区构建的产业驱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美茹;区域一体化中都市区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蕊;都市区的生成机理及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王梓;有农都市建筑集成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曹雄远;基于城乡统筹的大连都市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瑾;长沙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过程、机理及其趋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林凯旋;从混沌到秩序:当代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的转型与重组[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史磊;乌昌都市区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浩;郑州都市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60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26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