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甘肃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10 07:18
【摘要】:人口经济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经济学产生后,人口与经济关系一直都是研究的焦点之一。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马尔萨斯(Malthus)到马歇尔(Marshall)都从经济角度研究人口问题,把人口看成是经济运行中的内在因素加以研究,现在经济学家也很重视,把人口因素纳入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概括起来,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关系以及人口区域分布与经济的关系两个基本方面。在此运用重心法探索人口区域分布与经济空间分布的关系。 本研究运用区域经济重心、消费重心、投资重心和人口重心的演变轨迹及其对比分析,研究了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机制,并针对甘肃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从产业发展过程和三大需求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和现状,对甘肃省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经济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为推动甘肃省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相互协调、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章节:前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的人口经济发展与区域重心研究作了综述,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对甘肃省区域地理环境,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分布特征进行阐述;第三章运用重心法研究甘肃省区域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对比分析了三次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变轨迹,然后研究了消费重心与投资重心的演变轨迹,分析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后基于灰色模型对经济重心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经济空间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规律及其原因;第四章运用重心法研究甘肃省人口重心演变轨迹,重点对比分析了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路径,揭示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点以及变化原因;第五章针甘肃省区域空间差异进行定量分析,印证了经济重心揭示区域差异增大的结果,并在第三、四章研究基础上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最后,对本研究进行小结。
[Abstract]:Population economy has the function of mutual relation and restric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After the emergence of econom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From Adam Smith (Adam Smith), Malthus (Malthus) to Marshall (Marshall), they studied population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and looked at population as an internal factor in economic operation. Now economists als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nd restrict economic growth is the population factor. To sum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basic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econom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explored by using the barycenter method. Based on the evolu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center, consumption center, investment center and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this study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Gansu Province, and aims at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of Gansu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from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three major demands, and makes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ansu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conomy of Gansu Province. Coordination of environment,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six chapters: th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and summarizes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enter of gravit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ally expound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ideas and methods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region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ansu Province. Chapter three uses the method of gravity center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center of Gansu Province.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ree industries and the center of economic gravity, and then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consumption and the center of investment, and analyzes the pulling effect of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on economic growth. Finally, based on the grey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in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is studied to reveal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s and reasons. Chapter four uses the center of gravity method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in Gansu Province.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movement path of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and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and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ime and space. The fifth chapter mak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spatial difference in Gansu Province. It confirms the result that the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reveals the increase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in Gansu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Finally, the paper makes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127;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宗龙;陈松林;;基于GIS的经济与产业重心空间演变及动态分析*——以福州市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年02期

2 黄峥;徐逸伦;;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3 李东生;;减轻企业负担仍具有重要意义[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年04期

4 ;广东排名后退 中国经济图谱重心北移?[J];经济视角;2011年07期

5 安薪竹;;中国核电往何处去[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8期

6 张茉楠;;警惕美国“平衡中国战略”——美国力图重塑亚太经济合作与贸易格局[J];中国经贸;2011年03期

7 笪志刚;;美国主导TPP是好还是坏[J];东北之窗;2011年13期

8 梁燕君;;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J];税收征纳;2011年07期

9 赵沙;张福平;徐改花;张东海;;基于GIS的关中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8期

10 隆国强;;中国和平发展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重心与产业重心演变及其对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3 刘雅轩;张小雷;雷军;朱磊;;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裴洪淑;;延边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冰寄海;程英男;王海涛;;基于GIS的长春市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筠婷;;广西人口与工业发展重心时空关联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郭亮;;唐代茶叶的经济功能探析[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谢元鲁;;晚唐至宋初蜀中绘画艺术的兴衰[A];唐史论丛(第二辑)[C];1987年

10 王丽梅;;南唐与前后蜀文化的比较研究[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传炜;中国“三角”之比:“长三角”成经济重心[N];发展导报;2004年

2 记者 刘榴;经济重心将由南向北转移并拉动北方汽配业发展[N];中国汽车报;2005年

3 记者 雷新;我国区域经济重心将向北转移[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顾方琦;树立经济重心 在于创新发展[N];安庆日报;2006年

5 北京市房山区委书记 聂玉藻;发展优势产业 构建和谐房山[N];农民日报;2005年

6 王建高;胶州湾西海岸构筑青岛经济重心[N];科技日报;2004年

7 郑强胜;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演变的最新诠释[N];光明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李明三 王娜;辽宁集体出海:接过天津接力棒[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车刚;经济重心北上 城市群角力撬动区域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孙长远;青岛港国际班轮西移告捷[N];国际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静;人地关系分析的自主体模拟理论框架及其平台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彩霞;走向海洋时代[D];厦门大学;2003年

5 张慧芝;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军;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0年

7 王军;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长安、洛阳的兴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8 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亮;晚唐乐府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振霞;甘肃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对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廉莹;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赵颖杰;内蒙古经济重心移动及成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何学洲;基于GIS的人口空间统计分析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杜军;山东半岛城市群模型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袁长丰;基于GIS人口统计信息分析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7 李宏伟;基于GIS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8 吴建新;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流量和潜力[D];暨南大学;2005年

9 洪饶云;汉长昌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史云鹏;多重心综合分析法在我国钢铁产业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61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261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3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