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
[Abstract]: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 change of its spatial pattern are the most intuitionistic manifestation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our censuses from 1982 to 2010, the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proces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change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using the index of total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density,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decrease classification, population quotient 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has been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ly uneven, and the region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the east and west. Population increase is the main feature,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s prominent, the proportion of county unit in the area of population increase is more than 80%, with the population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The population decrease is only sporadic, and the proportion of county units in the area of population reduction is less than 20%; Population flow is more frequent, mainly in population inflow, mainly to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municipal districts, population outflow areas are scattered only in Zhangjiakou and Chengde mountain areas of poverty; Both static population indicators and dynamic population analysis method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is very clear and has formed with Beijing, Tianjin, Shijiazhuang as the center. The structure of polycentric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other prefectures (counti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科技基础工作专项(2011FY110400)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以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林康;;长江三角洲人口集聚与布局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3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4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5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6 陈兴鹏,宋迎昌;北京市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年04期
7 吴文钰;高向东;;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8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9 冯健,周一星;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10 陈刚强;李郇;许学强;;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陈潇潇;朱传耿;;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黄信灶;刘雯;;西部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由“双重极化”引发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8年10期
4 何海军;杜丽菲;郭小兰;高士超;;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14期
5 徐振宇;兰新梅;;北京的郊区化困境与服务业发展机遇[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6 周旗,李景宜;城乡过渡带研究综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7 祝炜;;北京市人口分布特点的密度梯级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何建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袁长丰,刘德钦,崔先国,徐卓揆;基于人口GIS的北京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04期
10 代富强;;CA-AR模型在人口空间场属性变化模拟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传民;叶长盛;黄雅丹;吴佳;刘平辉;;基于ESDA的江西省县域尺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格局分析[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罗长海;华晨;;沿海大城市郊区住宅发展调控策略刍议——以杭州市为例[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3 张晓瑞;宗跃光;;城市开发的资源利用效率测度与评价——基于30个省会城市的实证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赵思健;;自然灾害时空风险评估框架与模型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邹海燕;;长三角区域规划制定以来人口变动特征分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6 刘爱华;邢卓;谢广靖;;天津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与规划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杰;基于ArcGIS Server的震害风险管理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3 赵宁;基于GI理念的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田永英;功能·尺度·等级;功能·尺度·等级[D];天津大学;2010年
6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雪铭;城市人工地貌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乔观民;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唐宁;中国融入中日韩经济圈效应探讨:发展中大国经济一体化理论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桑小峰;江苏乡城迁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米瑞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常欣;城市化进程对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惠海霞;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宋俪娜;中美比较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中的郊区化现象[D];西北大学;2011年
8 贺晓丽;河南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分析及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海;基于GIS城市人口日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述彭,陈秋晓,周成虎;网格地图与网格计算[J];测绘科学;2002年04期
2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3 陈爽,王进;太湖流域城市化水平及外来人口影响测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4 姚士谋,陈彩虹,陈爽,William Y B Chang;沪宁杭地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探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5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6 储金龙;王志强;;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7 范耀邦;关于北京城市布局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1993年05期
8 冯健,周一星,程茂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9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10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健;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辉英;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J];世界历史;1997年05期
2 梁鹏飞;林李月;;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6期
3 潘竟虎;李天宇;;甘肃省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的ESDA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09期
4 骆祚炎;;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镇新增贫困人口问题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7年04期
5 秦品端;经济体制改革与人口流动[J];人口与经济;1986年03期
6 刘渝琳,彭熙;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对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9期
7 戴维·拉格;窦小力;;进城去!进城去![J];廉政w,
本文编号:2304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0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