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人口空间数据适宜格网尺度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Abstract]: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100m ~ 200m ~ (300m) ~ (300m) ~ (300m) ~ 500m ~ (500) ~ 600m ~ (-) ~ (700) m ~ (-) ~ (700) m ~ (-) ~ (800) m ~ (-) ~ (900) m ~ (-1 To explore the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grid scales to expr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patialization of population data based on land use / cover, the more refined the scale is, the more detailed and complete the information is. 400m is a characteristic point of population scale change, which reflects the most detailed and complet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400m is a suitable scale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spatial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宁夏地震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7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I32B06)
【分类号】:C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秀敏;黄义雄;叶功富;;厦门市景观格局的尺度效应分析[J];测绘科学;2010年04期
2 吕志强;吴志峰;张景华;;基于最佳分析尺度的广州市景观格局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3 王静;杨小唤;石瑞香;;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4 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5 杜国明;张树文;张有全;;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6 叶靖;杨小唤;江东;;乡镇级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格网尺度效应分析——以义乌市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7 吕一河,傅伯杰;生态学中的尺度及尺度转换方法[J];生态学报;2001年12期
8 张娜;;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内涵与分析方法[J];生态学报;2006年07期
9 蔡博峰;于嵘;;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分析方法[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10 赵磊;;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区域景观格局尺度效应[J];遥感信息;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艺君;钟军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2 张毅川,陈亮明,乔丽芳,姚连芳;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资源及其保护——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3 李楠;唐永金;;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4 张盼盼;胡远满;;多功能景观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5 商崇菊;郝志斌;古今用;吕东玉;;黄河干流重要景观的确定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6 刘益曦;许先升;刘培蕾;;热带雨林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以三亚呀诺达雨林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7 黄群;章晓航;;玲珑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策略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8 徐军亮;章异平;;土地利用中尺度效应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9 王中强;龙翠玲;赵晶;王诚曦;龙健;;茂兰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10 王然;岳德鹏;王计平;;流域特征及景观格局对泥沙输移比的影响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壁成;方炫;;黄土高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经济功能区试验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2 荆福全;;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设计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帅;丁圣彦;梁国付;;黄河中下游典型地区农业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以中牟县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代秀龙;赵楠;;基于规划管理的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祖群;;廊道分合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的生态效应及启示——荆州古城的实证研究[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彭玲;曾庆华;;景观生态学在线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彭少麟;周婷;;边缘效应的空间尺度与测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许景伟;李传荣;胡丁猛;王卫东;王月海;刘凤臣;;高密市新农村绿化总体思路和建设模式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高晓阳;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钱一武;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陈春雷;多尺度林业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李波;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贾奋励;电子地图多尺度表达的研究与实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8 胡文英;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侯碧清;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柳州市生态用地规划布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易兴翠;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都晓璐;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盖晓媛;杭州市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张璐;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大纲编制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常成;蒙阴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郝美彬;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杨慧玲;蒙阴县毛坪小流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锁;合肥高校绿地景观格局和生态效益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辉,江子瀛,喻红,许国雄;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 Ⅲ农业用地结构及异质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2 蔡运龙;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曾辉,郭庆华,刘晓东;景观格局空间分辨率效应的实验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4 黄秋华;张新长;张文江;;土地利用数据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精度损失分析[J];测绘通报;2007年02期
5 杜国明;张树文;;面向防洪救灾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以扶余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6 刘峰,马金辉,宋艳华,李粉玲,马交国;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7 吕志强;吴志峰;张景华;;基于最佳分析尺度的广州市景观格局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8 潘志强,刘高焕;面插值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9 鲁学军,周成虎,张洪岩,徐志刚;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10 李素;庄大方;;基于RS和GIS的人口估计方法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鹏;徐跃通;;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刘一良;;GI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2期
3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俞路;张善余;韩贵峰;;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5 叶宇;刘高焕;冯险峰;;人口数据空间化表达与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2006年02期
6 马清裕;京津唐地区人口分布浅析[J];人口研究;1985年06期
7 高向东;;流动人口在城市分布变动测量方法的创新探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覃双顶;农专文;王文震;;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人口发展问题研究——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9期
9 刘向阳;;老挝苗族的由来及发展研究[J];东南亚之窗;2008年03期
10 范红忠;;地区经济差距与人口流动:基于七国大都市区人口分布的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超;唐南奇;林奇胜;;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分析[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卫发兴;刘国伟;马少静;安冬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经济地理基础及其景观生态学意义[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包志毅;陈波;;高速城市化时代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规划[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姚立英;黄浩云;沈伟然;张征云;;应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天津市生态用地规划[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伍敏;;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城市更新方法探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傅伯杰;;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对土地生态学发展的启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7 梁芳;;浅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游珍;李占斌;;景观生态学在水蚀风蚀交错带划分中的应用[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9 杨忠实;;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业生态规划[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梁美霞;黄义雄;;区域土地利用的景观破碎化分析[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剑虹;让“一方经济”与“一方水土”相协调[N];人民日报;2006年
2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州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 文贯中;地震、人口分布与土地制度[N];经济观察报;2008年
3 内蒙古大学哲学系 包庆德;人口的生态生产与人口分布生态化[N];中国人口报;2004年
4 记者 左聪 通讯员 胡健华;铁山制作外来人口分布示意图[N];黄石日报;2008年
5 赵昕 编译 最高人民法院;阿根廷“2009法治指数”[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记者 徐生林;上海人口分布向郊区扩散[N];东方城乡报;2011年
7 记者 张晓鸣;上海人口分布向郊区扩散[N];文汇报;2011年
8 吉强;我省人口分布呈“南增北减”[N];新华日报;2011年
9 记者 邓亚金 通讯员 赵倩;格尔木人口分布“城多村少”[N];柴达木日报;2011年
10 陈华文;人口分布过稀制约西部发展[N];中国矿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勇;城市增长与景观变化的多尺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顾凤霞;生态城市用地格局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史学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杨晋强;空间数据集群服务体系结构与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5 何原荣;矿区环境高分辨率遥感监测及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车森;空间数据跨媒介可视化输出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7 高惠君;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处理与表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8 郭武斌;车辆导航中空间数据多尺度模型及算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肖红生;基于“3S”技术村级景观长期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李国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翠;交通区位理论在山东公路网发展战略与规划中的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04年
2 黄玉宝;基于景观指数的小流域形态下区划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3 冯小叶;山东省历史名人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李慧玲;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栾风岩;山东省“十一五”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冯勇;山东省职业经理人成长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刘淑娟;山东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明东;山东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师月林;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10 肖传强;山东省不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50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5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