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流动、能力形成和社会融合
[Abstract]:From the migration track of migrant workers, it can be found that occupational mobility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their abilities, which is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urban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career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ec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bility formation by using the survey data of Hubei and Henan coun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family endowment and mobility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a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 to achieve non-agricultural career transition; The ability of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support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areer development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mobility in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path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more dependent on formal education or skills training form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ability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develop their jobs is more the reus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skills in cities.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济转型中农民工的能力发展和社会融合”(编号:71173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编号:2012B1002)
【分类号】:C924.2;C91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胡荣;张义祯;;阶层归属与地位认定问题研究[J];东南学术;2005年06期
2 宋月萍;;职业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审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J];经济学(季刊);2007年02期
3 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J];社会;2006年04期
4 周奎君;;从农民工生存现状看社会排斥及后果[J];社会科学家;2006年05期
5 李春玲;;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6 白君礼;;图书馆权利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浅谈[J];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02期
7 李志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成因探析[J];中国教师;2007年03期
8 张劲强,肖水源;医生职业声望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宫浩钦;;产品中的社会分层结构[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蔡志海;农民进城[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永昌;上海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梅莲;审计人员忠诚及其对知识共享与整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艳;大学课堂教学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6年
2 邱鹤飞;关于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妥协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义祯;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宋爽;对长春市职业声望调查的深层探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徐浩然;当代中国国企工人正义观辨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江燕娟;社会分层与消费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发恒;职业选择及其模型[D];安徽大学;2007年
8 张莉;大学生求职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双重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黎雪梅;四川省NJ市二甲及以上综合医院临床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的调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胡锦梁;四川省安县农村母婴保健的社会性别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智勇;社会资本与农民工职业搜寻[J];财经科学;2005年01期
2 刘林平;万向东;张永宏;;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民工荒”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3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周运清,王培刚;农民工进城方式选择及职业流动特点研究[J];青年研究;2002年09期
5 陈星博;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问题化”倾向研究[J];改革;2003年04期
6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7 许欣欣;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J];社会学研究;2000年03期
8 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J];社会学研究;2000年04期
9 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J];社会学研究;2003年03期
10 陈成文,王修晓;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城市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来自长沙市的一项实证研究[J];学海;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乐平;;体制外生存营造我们的职业安全感[J];涉世之初;2003年03期
2 廖根深;;珠江三角洲产业工人的新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基于2010年问卷调查的描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金玲;;沿海地区人口职业流动的性别分析——以宁波地区为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权衡;我国收入分配改善之路该怎么走[N];上海科技报;2004年
2 李舫;人类文明的蓦然回首[N];人民日报;2006年
3 刘林平 郑广怀 孙中伟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企业社工体系可有效解决农民工心理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加香;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学玲;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郭虹;流动人口职业流动状况分析[D];山西大学;2010年
4 陈世海;两种不同经济类型村庄农民职业流动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5 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9年
6 李芳娟;当前中国职业流动机制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德群;广西区职业流动过程中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晓波;职业流动中社会资本的效用和局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臧婧;生命历程视域下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职业流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任洁;对当前女性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问题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6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5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