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估及空间类型比较研究
[Abstract]:Taking the man-land system of the blue economic zone of Shandong Peninsula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 density of land development and fragile coastal zone environmen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man-land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such as the combination of land and sea, has been concluded as follows: 1 with the rise of the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as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coastal zon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ctivitie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development resources in the coastal area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and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is facing severe pressure and challenge. (2)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rack of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man-land system, the man-land system of the Blue Economic Zone of Shandong Peninsula changed from general sustainability to strong sustainability from 2001-2012, especially since 2005. Gradually to the direction of strong sustainability and very strong sustainability; 3 from the view of sustainable spatial type, the sustainable type of man-land system in the blue economic zone of Shandong Peninsula in 2012 is good as a whole, Weihai is a strong sustainable type, Qingdao, Yantai and Weifang belong to strong sustainable type. Dongying City, Rizhao City belongs to the general type of sustainability. The study provides a case for th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man-earth system and provides som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lue economic zone of Shandong Peninsula.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553、41371170)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0GZX20804)
【分类号】:F301.2;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周一星;基于三角点阵模型的自组织城市网络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许学强,张俊军;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3 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4 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5 毛汉英;山东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控研究[J];地理学报;1998年05期
6 叶岱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7 方创琳;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8 王青;顾晓薇;郑友毅;;中国环境载荷与环境减压分析[J];环境科学;2006年09期
9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10 杨多贵,牛文元,陈劭锋,王海燕;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一苏;刘喜广;;基于熵值法的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3 侯林春;李会琴;彭红霞;温彦平;;湖北省区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4 付修勇;;基于系统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5 刘欣;;基于GIS·RS的石家庄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6 朱苏加;刘欣;;城郊型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鹿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7 方党曙,赵春雨;区域持续发展──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崭新领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卢松,陆林,徐茗;高等学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研究——兼论芜湖市实习基地的建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刘飞;陆林;;淮北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新举;刘宁;田素锋;赵庚星;于开芹;;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桑燕鸿;卞国建;刘芳文;李禺;;资源环境效率评估研究——以北部湾区域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沈镭;刘立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分区方法与区划方案[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4 那玉林;;试论区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5 王光溥;连建功;;论人地关系理论在人文地理学教材中的体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6 王栋枝;张丽辉;;沈阳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与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刘兆存;秦耀辰;范玮佳;;第五章 城市区域发展的非线性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8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9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4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丹;乡镇组团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常志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其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丁磊;怒江水电开发对当地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朱明;重庆园林发展与特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程钰;山东省“三维目标”评判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旭;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与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海璇;尚义县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调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周一星;豫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2 陈彦光;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标度定律与分形模型——对Christarller中心地模型的数学抽象与理论推广[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郭显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贸研究;1994年06期
4 ;中国城市跨世纪发展若干战略问题[J];城市规划;1997年01期
5 吕凌燕;;中外环境税法比较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汪克夷,刘玉峰;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谷树忠,耿海青,姚予龙;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安全的功能区划与西部地区定位[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8 刘刚;沈镭;;能源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主要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9 方修琦;殷培红;;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三个核心概念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10 丁四保;;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一;金属生产的物质投入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瑞;;蓝色经济区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2011年05期
2 张樨樨;朱庆林;;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1年09期
3 刘勇;刘秀香;于国;;浅谈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论支撑与立足点[J];潍坊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田静萍;程国强;徐玲平;;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视野下的大学地域特色文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王星涵;;论蓝色经济区建设视阙下的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王傜萱;;蓝色经济发展融资策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赵子涛;;建立高端引智模式 全力助推蓝色经济跨越发展[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年11期
8 杨振姣;罗玲云;董海楠;;海洋生态安全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9 张少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才高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16期
10 倪庆东;王朋蓬;宫翔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东岳论丛;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危机管理视角下的蓝色经济区建设[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2 ;半岛蓝色经济区转方式调结构税收调研报告[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3 ;发挥产业优势 加快推进青州蓝色经济区建设[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4 赵新峰;李水金;;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蓝色经济区跨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研究[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5 郭艳;萧大伟;梁伟;;蓝色经济区大发展环保面临大考验[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6 ;跨区域消费维权联盟 助力蓝色经济区建设[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7 费广胜;刘振山;田华文;;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地方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8 陈耀;胡定国;生步兵;;蓝色经济区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9 胡昱;;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产业的路径分析[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10 徐建勇;;打造蓝色文化建设高地 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晓星 韩仕超;民革省委在青座谈蓝色经济[N];青岛日报;2009年
2 鲁文;威海市打造蓝色经济区[N];中国船舶报;2009年
3 程诚;打造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是主导[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 侯英民;蓝色经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新拓展和实践新领域[N];中国海洋报;2009年
5 徐玉强;胶南倾力打造蓝色经济区[N];中国环境报;2009年
6 山东省省委副书记 省长 姜大明;把握机遇 深化合作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N];中国海洋报;2009年
7 实习生 徐存存;高科技下海:掀开蓝色经济的盖头[N];科技日报;2009年
8 郭东华 刘丽丽;昌邑市政协 为打造蓝色经济区出谋划策[N];联合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赵笛;蓝色经济高峰论坛昨落幕[N];青岛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振兴;共议蓝色经济 盛宴引领未来[N];青岛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强;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2 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3 冯瑞;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方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敏;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青岛海洋软实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胡舒琴;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法治建设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3 何新颖;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高琳;烟台借山东省发展蓝色经济区机遇抢占发展先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邱耀;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夏甜甜;昌邑市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徐佳音;蓝色经济发展评估:厦门案例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8 张磊;关于我国蓝色经济区域差异演进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9 贾磊;寿光市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杨晓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府际合作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1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6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