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4 18:43
【摘要】:运用区域重心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及不一致指数等方法对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人口与经济的分布与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部,区域间人口与经济分布失衡,经济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明显,两重心呈不同的演化特征;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人口与经济的主要集聚轴为东南沿海,次要集聚轴为长江,随时间发展,经济呈沿海扩散、沿江集聚的态势而人口则逐渐由西部向东部集聚;人口与经济重心的空间重叠性有所提高,但变动一致性较弱,两重心的耦合态势较弱;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逐渐向均衡方向演化,依据不一致指数,可分为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人口—经济协调型、人口超前型、人口极化型五种耦合类型。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and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the economic circle of the Pan-Pearl River Delta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regional barycenter analysis,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inconsistent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enter of the economic circle are both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geometric center,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out of balance, the center of economic gravity shifts to the northwest,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population shifts to the southeast. The two barycenters show different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low in east and west, and low in north and south. The main agglomeration axi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the southeast coast, and the secondary agglomeration axis is the Yangtze Ri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 the economy spreads along the coast. The trend of agglomerat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population gathering gradually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The spatial overla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is improved, but the consistency of change is weak, and the coupling situation of the two centers of gravity is weak.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evolves towards equilibrium. According to the inconsistent index,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economic polarization type, economic advance type, population-economic coordination type, population leading type and population polarization type.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261044) 云南省哲社创新培育团队项目(编号:2014cxp02)
【分类号】:F127;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建山,冯宗宪;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2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3 汤放华;陈立立;;1990年代以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的演化过程[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4 王彬;王宜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5 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6 黄玲玲;严志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7 钟业喜;刘运伟;赖格英;;红三角经济圈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9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10 慕晓飞;雷磊;;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均衡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艳争;赵春雨;苗恩标;李飞;;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曹俊文;李真;祁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0期

3 周凤杰;张爱平;马楠;;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4 赵小风;黄贤金;张兴榆;陆汝成;李衡;;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_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5 张兴榆;黄贤金;赵栻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6 曹广忠;刘涛;;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研究——基于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7 袁晓玲;许杨;杨万平;;基于重心法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8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11年03期

9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重心轨迹特征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10 冯根福;蒋文定;黄建山;;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空间分布关系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乔家君;;河南省城镇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2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3 罗其友;刘洋;高明杰;;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4 刘满芝;马燕燕;周梅华;王兆密;;中国煤炭供需与经济的重心演变轨迹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5 傅娟;孙久文;;基于GIS的新疆消费重心转移路径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莹;乔杰;;西北大城市近郊区镇域“人-地关系”变化趋势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年

7 王莹;乔杰;;大城市近郊区农村劳动力与农地重心耦合态势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鹿晨昱;基于GIS与SD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李秀霞;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吉林省适度人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马丽君;中国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及其与客流量相关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琴;环鄱阳湖区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4 牛海玲;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秦振霞;甘肃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对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浩;基于ArcEngine的区域经济规划系统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穆晓敏;山东省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协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超;山东省CO_2净排放时空差异及低碳路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买芬芬;晋城市回族人口分布的地理学解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汪增洋;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桦;钟业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3 杨俊宴;陈雯;;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5期

4 黄建山,冯宗宪;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5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6 罗仁福,李小建,覃成林;中国省际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7 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8 郭腾云,徐勇;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长期变化态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9 吴康;韦玉春;;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区域发展均衡性的测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10 赵作权;;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福林,祁建杰;人口与经济融合,计生与发展互动[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04期

2 黄永杰;“人口众多”与 “地大物博”新论[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3年11期

3 ;《人口与经济》2003年总目录[J];人口与经济;2003年06期

4 廖昌晖;贵州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4年S1期

5 胡苏平;;构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机制 推进人口计生事业跨越发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02期

6 王如怡;;构建和谐社会的人口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个案[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7 姚卿;;珍惜人口计生工作难得的机遇期[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09期

8 何楠;;郑州市人口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2007年02期

9 吴静;;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统计;2007年03期

10 翟振武;;中国人口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张晓雯;;人口,,和谐四川链上的重要一环[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连霞;马定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洪涛;赵恒波;郭亚军;;沈阳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以创先争优促进“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A];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郭斌;;近十年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如怡;;构建和谐社会人口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个案[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相利;庄海燕;;基于统计数据分析的黑龙江省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分析[A];黑龙江省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9 ;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 创建省级特色社团[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10 王金营;戈艳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需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利春;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N];中国人口报;2006年

2 张瑞;市人口计生委以全委会精神统领计生工作[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3 孙宏波邋石晶岩;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创新人口计生工作[N];吉林日报;2007年

4 谢颖;从人口角度透视俄罗斯经济发展态势[N];远东经贸导报;2006年

5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周长洪;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做好人口计生工作[N];中国人口报;2007年

6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王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计生工作[N];中国人口报;2007年

7 山西省平定县县长 王银旺;从全局出发谋划推进人口计生工作[N];中国人口报;2008年

8 屈强 宝塔区计生局;关于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机制的思考[N];延安日报;2010年

9 省人口和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章文彪;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N];浙江日报;2010年

10 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市长 徐飞;划分人口功能区 建设美丽五大连池[N];黑龙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杨大森;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一;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戴慧宇;河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3 王宇;当代中国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新形势、新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娜;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海峰;清代云南人口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林凡元;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永奎;太湖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1990- )[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姑丽巴合尔.阿不力米提;新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纪丽萍;天河区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10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9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79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4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