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三代直系家庭最新变动分析——以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

发布时间:2018-12-15 13:17
【摘要】:当代中国三代直系家庭构成既有总体稳定的一面,也表现出城乡变动趋向具有差异的另一面。城乡三代直系家庭变动具有差异的原因在于,城市独生子女长大之后,特别是结婚、生育后,并没有改变对小家庭居住方式的偏好;而农村家庭独子增多,长大后外出非农就业成为主流,结婚、生育后与父母同居共爨"获益"较多,且矛盾冲突少于多子家庭,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因此提高。2010年城乡三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均以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为主,此类家庭的养老功能有所削弱,2010年一半及以上的三代直系家庭没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在其中生活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向,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于这一家庭内帮助子代"抚幼",提升了其助子育幼的功能。
[Abstract]:The composition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direct famil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not only stable, but also different in the trend of urban and rural changes. The reason for the change of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direct famili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lies in the fact that after only children grow up, especially after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they do not change their preference for the way of living of small families. However, the number of rural families with only children increased, after growing up, it became mainstream to go out for non-farm employment, and marriage, cohabitation with parents after birth "benefited" more, and conflicts were less than families with many children. As a result, the proportion of third-generation direct families increased. In 2010, the composition of heads of household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as dominated by middle-aged and young elderly people, and the pension function of such families was weakened. In 2010, half and more of the three-generation direct families had no older persons aged 65 or above; The proportion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living in this family is increasing. The middle-aged and the young aged people help their offspring to "caress their children" in this family, which enhances their function of helping children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银河;;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兰州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1年05期

3 龚为纲;;农村分家类型与三代直系家庭的变动趋势——基于对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年01期

4 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2008年04期

5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晓;;代际关系的变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2 于绍璐;张景秋;;北京城区文化设施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以博物馆、体育馆、展览馆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3 宋春玲;;“官督民办”: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趋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胡杏云;;大学生成长历程与学习倦怠根源分析[J];成功(教育);2012年03期

5 聂靖人;;当代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代燕;梁海艳;;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质疑——基于傣族家庭结构变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张烨霞;李树茁;靳小怡;;农村三代家庭中子女外出务工对老年人经济支持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1期

8 曾昱;;家庭治疗的文化适应性探索——略论西方家庭治疗理论和技术与中国家庭文化的契合[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栾俪云;;变迁中的中国家庭与儿童看护的社会学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10 高华;张明泽;;刍议当前农村多子女家庭中的女儿养老现象[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范晓光;;中年人养老准备:一个新概念的探索[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何佳讯;才源源;王莹;;中国文化背景下代际影响对代际品牌态度的作用:权力距离的调节效应[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童玉芬;武玉;;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变动及特点[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田丰;中国当代家庭生命周期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朱丽娟;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爽;征地、撤村建居与农村人际关系变迁[D];复旦大学;2012年

6 郭俊霞;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玲;救灾政治:合法性经营视角下的现代国家与乡村社会[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严谨;河南省某村HIV/AIDS社会流行病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罗延发;产品差异化视角下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董磊明;乡村社会巨变中的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萤;家庭结构对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于子媛;中国轿车市场结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唐若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出路[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澜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方式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6 易莉;农民工家庭代际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万辉;量能课税原则法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婷;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生活状况感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幸;计划生育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1年

10 赵利;湖南省中老年居民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J];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07年24期

2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2年05期

4 詹娜;;沈阳市个体户的发展历程及结构特征[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3期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J];法学杂志;1985年03期

6 黄宗智;;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现实与理论[J];开放时代;2009年02期

7 黄宗智;;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与实用含义——非正规经济实践[J];开放时代;2010年10期

8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1年05期

9 曹洋;;北京外来农民个体户经营现状的调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年06期

10 龚为纲;;分家模式与家庭规模的相关分析[J];南方人口;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槐;王江华;;农村初中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8期

2 杨森;谷传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3 安秀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变化及其影响[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陈云桥;;关于农村家庭功能失衡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年02期

5 高侠丽;侯春在;;家庭功能理论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Z1期

6 徐夫真;张文新;;青少年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齐麟;;论家庭功能中性功能的变迁[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金河岩;朴华英;;家庭功能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4期

9 李海彤;杜亚松;江文庆;王玉凤;;上海市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与家庭功能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10 包福存;赵秀文;;从“失调”到“整合”:留守儿童社会化与农村家庭功能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世军;;怎样认识家庭功能的变化[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2 谢金菊;;家庭功能的研究进展[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高妍彦;;Ⅱ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状况的调查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首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冉敏;;血液透析患者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现状[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贾生军;;试谈家庭功能地位与养老问题[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王莹;陈清刚;赵松雪;邹宏涛;;青少年心理门诊患者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郝桂兰;赵金珍;杨婕;王德慧;陆虹;;产妇家庭功能与初产妇及其配偶角色适应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丁建新;陈少贞;黄东锋;庄晓鹏;江沁;蒋伶;刘鹏;;家庭功能训练指导结合上肢支具在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刘曦;张建新;;社会关系模型在家庭功能中的应用[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智丰;钱铭怡;;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水平及其与家庭功能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冬明;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N];江西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施克志;要确保人口普查数据质量[N];中国信息报;2010年

3 记者 陆非凡;全力以赴 确保人口普查数据质量[N];嘉兴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婷婷;地区确保人口普查数据准确[N];阿勒泰日报(汉);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琨;我市加快人口普查数据处理[N];绵阳日报;2010年

6 州统计局;我州人口普查数据已编审完[N];甘孜日报(汉文);2011年

7 黎城县城关中心校 王黎红 赵静;家庭功能与小学生情绪的相关性分析[N];山西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李君;确保人口普查数据质量[N];拉萨晚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梦娟;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面临挑战[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10 张裕辉 周洪斌;搞准人口普查数据的五项措施[N];中国信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中华;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莹;慢性病患儿家庭管理方式及家庭干预效果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4 孙晶晶;古典时期雅典家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6 张秀琴;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传来;低出生体重儿童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8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繁;疾病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10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其家庭功能、道德推脱水平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2 费涛;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家庭功能、自我分化水平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永海;合肥市中学生家庭功能的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4 黄丹青;偏差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失调现状及应对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穆新华;癌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应付方式评估及其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6 何雯;两类家庭关系不利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与社会行为、孤独感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7 李亚伟;大学生家庭功能、心理一致感、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美欧;家庭功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樊励方;中学生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宁雪华;大学生挫折容忍力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80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80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1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