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干”的文化调适与群体认同研究——以珠三角地区的“台干”为例
[Abstract]:Taigan is a special group that came to China to work in the 1990s with the westward upsurge of Taiwan-funded enterprises. They followed the bosses of Taiwan-funded enterprises to work in the mainland in order to seek higher income and better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 motivation of "Taigan" to choose to work in mainland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aptability of "Taigan" in mainland China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al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daily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close contact between Taigan and mainlanders in daily life also contributed to some changes in the group identity of Taigan. This study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aiwan-funded enterprises in the mainland and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系;
【基金】:广东省文科基地重点项目:国际移民适应性研究:以广州社区为例,成果之一
【分类号】:C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思萍;;大陆台商“减压”有妙招[J];两岸关系;2011年09期
2 严志兰;;大陆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及其建构过程——以在闽台商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3 石正方;;台湾企业集团大陆投资现况与策略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02期
4 王茹;;台湾“两岸族”的现状、心态与社会融入情况[J];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03期
5 施P;;新台币升值的原因影响及走势[J];中国金融;1989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怡洁;台湾家庭在沪居住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汪又菊;;仪式与生存逻辑——从人类学角度解读《红楼梦》中贾府祭祖仪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4期
3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4 卢保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刘玮玮;;民族精神与文化表现形态[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6 王焕芝;;华侨华人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学解析[J];八桂侨刊;2007年03期
7 盛健;;多民族社区中“文化弱势民族”的发展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8 熊晓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音乐人类学深度意识的消解[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杨丹;;贵州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问题研究——以贵州省盘县淤泥乡为个案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10 赵斌;;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少数民族体育行为方式研究——以四川藏区少数民族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永生;;民族认同视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2 张昀京;;科学在中国普及的历史分期探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清芳;;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左永平;;“魔巴制度”——佤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支柱[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方媛媛;朱映占;;基诺族的传统服饰与变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7 张岩;;文化的忧郁——以南溪村寨丧葬礼仪的变迁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8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9 刘雯婷;;傈僳族艺术形态:基督教的渗透与佛教的融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10 尉富国;;西部大开发与右江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6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8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明;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新生;中学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婧;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华成;红瑶地区乡镇内教师支教工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晓艳;旅游开发与村庄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继东;毛芳;;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日本单身赴任比较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6期
2 朱松岭;陈星;;“大陆台商”的非植根性状态与植根性趋势——基于新经济社会学视角的审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徐菊芬;张京祥;;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制度成因及其调控——基于住房供给的视角[J];城市问题;2007年04期
4 栾明梅;李小贞;;文化视角下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3期
5 赵森;李义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构建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6 黄元全;;从两岸关系发展史看第三次国共合作[J];大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林龙飞;;华侨华人社会适应内在机理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8年04期
8 李爱慧;透视当代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J];东南亚研究;2005年04期
9 陆淑珍;;居住时间与新生代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J];调研世界;2011年07期
10 吴宏洛;;社会排斥:涉台婚姻的一个研究视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吴亚明 聂传清;[N];人民日报;2009年
2 李章生;[N];联合时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守国;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和城市功能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梁松寒;就读内地大学之台湾大学生的生活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邓一飞;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娟;汪新建;;集体记忆:研究群体认同的新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2 安靖宜;;论网络互动中的群体认同[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3期
3 安秋玲;王小慧;;班级内青少年非正式群体认同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4 王小慧;安秋玲;顾贫红;;听觉障碍高中生群体认同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10期
5 郑昌盛;孙江涛;;解析跨国环境问题中的文化群体认同因素[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6 谢静;;杜拉拉们的职场迷思——从《杜拉拉升职记》看都市白领的群体认同[J];新闻大学;2011年01期
7 陈翔;;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中西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比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李敏;;宗教的网络传播与信徒的群体认同[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刘冬梅;;大学校园网络群体的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10 段建宏;;明清山西公共祭祀活动的社会考察[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兰玉娟;佐斌;刘军威;许红建;;遵守群体规则行为:群体认同与群内观众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红建;佐斌;;内群认同对群际归因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阮小林;张庆林;杜秀敏;崔茜;;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钟华;郭永玉;;弱势群体成员的认同管理策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书维;周洁;王二平;;群体相对剥夺的前因及其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基于灾区民众调查的实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谭黎;;维权运动情境中业主认同的建构[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许红建;佐斌;;内群认同、群际归因和内群体偏爱的关系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9 高惠珠;;民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自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10 郭子贤;;黑社会(性质)组织亚文化形成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杨;自行纳税申报如何取得目标群体认同[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2 永炬;品牌知名就是品牌好感吗[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3 仁青;企业文化不等于CIS[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龚丹韵;“人肉搜索”:价值分享还是网络暴力?[N];解放日报;2008年
5 夏敏;试论大学文化创新[N];光明日报;2006年
6 吴琼;“负翁”职场Tweens的幸福生活[N];中国经营报;2005年
7 陈家兴;人,是要有操守的[N];人民日报;2006年
8 刘梦溪;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肖云儒;大众传媒与文艺新变[N];人民日报;2006年
10 李砚洪;关注男子高中[N];北京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2 钟华;弱势群体成员的认同管理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4 敏俊卿;中间人:流动与交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年
7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8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峰;社会认同视角下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琳;大学生群体认同与职业决策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范芳旭;趣缘群体中的群体认同[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艳萍;群体认同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4 陈晶;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赖安婷;群体情绪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汪荣;西汉儒士的群体认同与价值取向[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念;基于自我归类理论的不同群体认同水平对产品偏好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3年
8 赵晓露;“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群体身份认同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云丽;符号、集体记忆与群体认同[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曹妤;虚拟社区中群体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80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8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