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土地资源对珠三角地区人口增长的约束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12 19:4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珠三角地区。1979─2012年间,珠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从1 797.42万人增至5 681.70万人。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使得珠三角地区的资源供给压力增大,特别是土地资源。2010年珠三角地区已开发的建设用地面积为8 867 km2,其中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已经接近其土地资源的适宜开发上限,土地资源对人口增长的约束作用也日趋显著。为了评判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压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利用Malthus模型和Logistic模型分别对该地区9个城市的人口变化进行拟合,结果表明,2组模型对2000年前各城市的人口变化均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且拟合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近,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早期发展阶段的资源压力对人口增长的约束作用较小。2000年以后不同城市的Logistic模型与Malthus模型对人口变化预测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主要与各城市的土地资源压力密切相关。根据2组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和土地资源的压力,将9个城市分为3组。其中深圳、东莞为第一组,这2个城市的人口增速最快、土地资源压力最大,相应的Malthus模型的估计值分别在2003年、2005年超过了实际人口,且其后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差距逐渐增大。依据Malthus模型2020年深圳、东莞的人口预测值分别为6 469.58万人、2 386.81万人,这大大超过了这2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极限。这一结果说明在深圳、东莞的人口高速增长已经不可持续,Malthus模型已不能反映其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第二组包括广州、佛山、珠海和中山4个城市。这组城市的人口增速相对缓慢,Malthus模型的估计值与实际人口较为接近,但2010年以来这4个城市人口的增长呈放缓趋势,Malthus模型估计值逐渐偏大。第三组城市包括人口增速最慢的江门、惠州和肇庆3个城市。这组城市的人口规模远未达到其资源环境承载极限,资源环境压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仍不显著,其人口增长相对稳定,因而其Malthus模型与Logistic模型的预测值在2020年前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总之,对前2组城市来说,土地资源等因素已经对其人口增长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约束,因而Logistic模型更适合于预测其未来人口变化趋势,但对于第三组城市,Malthus模型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模拟预测手段。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s have poured into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1979,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creased from 17.9742 million to 56.817 million people. Large-scale population growth has increased the pressure on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especially land resources. In 2010,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develop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was 8,867 km2, including Shenzhen. The scal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Dongguan and other cities is close to the upper limit of its suit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e restraint effect of land resources on population grow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land resource pressure on population growth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Malthus model and Logistic model were used to fit the population change of nine cities in this area. The two models have high fitting precision to the population change of every city before 2000, and the fitting result is close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resource pressure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region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After 2000, the Logistic model and the Malthus model in different cities have different trends to forecast the population chang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ssure of urban land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pressure of land resources, nine citi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Shenzhen and Dongguan are the first group. These two cities have the fastest population growth rate and the greatest pressure on land resources. The corresponding Malthus model estimates have surpassed the actual population in 2003 and 2005, respectively. And th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stimated value and the actual value gradually increases. According to the Malthus model of Shenzhen in 2020, the population forecast of Dongguan is sixty four million six hundred and ninety five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ninety nine and twenty three million eight hundred and sixty eight thousand and ninety nine respectively, which greatly exceeds the load limi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se two c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in Dongguan is unsustainable in Shenzhen, and the Malthus model can no longer reflect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the future. The second group includes Guangzhou, Foshan, Zhuhai and Zhongshan.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of this group of cities is relatively slow, and the Malthus model estimates are close to the real population. However, the population growth trend of these four cities has slowed down since 2010, and the Malthus model estimates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third group of cities include Jiangmen, Huizhou and Zhaoqing, which have the slowest population growth. The population size of this group of cities is far from reaching the limit of it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the impac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ressure on population growth is still not significant, and its population growth is relatively stable. Therefor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lthus model and the Logistic model before 2020. In short, for the first two groups of cities, land resources and other factors have brought more obvious constraints on their population growth, so the Logistic model is more suitable for predicting its future population change trend, but for the third group of cities, Malthus model is still an effective method of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荷JSTP“与水共处的治水方略:全球气候变化下和海平面上升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与水系统适应性管理”(GJHZ1019)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燕;浅析流动人口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城市问题;1997年06期

2 黄小黎;珠江三角洲发展中人口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3 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4 李永浮;鲁奇;周成虎;;201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预测[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5 周纯,舒廷飞,吴仁海;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年06期

6 李传志;关于珠三角“民工荒”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5年05期

7 龙志和;任通先;李敏;胡贵平;;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5期

8 李超海;唐斌;;城市认同、制度性障碍与“民工荒”现象——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实地调查[J];青年研究;2006年07期

9 杨宏山;珠江三角洲“民工潮”的调查与分析[J];人口研究;1995年02期

10 周大鸣;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德军;;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下的长三角与珠三角“民工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2 李传武;袁自强;李海建;;大别山区农民工结构特征与流动机制分析——以皖西金寨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田艳争;赵春雨;苗恩标;李飞;;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张健;;滁州市人口规模预测模型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武志惠;虞巧颖;申金升;;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何雄浪;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及对策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胡玉萍;;留京,还是回乡——北京市流动人口迁移意愿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8 黄匡时;;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回顾与展望[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9 张锦宗;朱瑜馨;周杰;;基于BP网络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山东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10 黄丽鹏;高向东;;世博后上海人口郊区化发展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宋巍巍;张玉环;韩保新;桑燕鸿;黄报远;洪滨;;北部湾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刘云刚;王丰龙;;非线性城市化中的城市用地规模预测方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梁雄军;林云;刘平青;丁守海;;农民工离职行为选择与“民工荒”形成机理——基于1550位农民工“二次流动”的微观视角[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解永庆;缪杨兵;;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选择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熊苗苗;;关于商业健康险参与城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与时间序列预测的实证分析[A];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4[C];2014年

6 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2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周宾;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佟长福;鄂尔多斯市综合节水技术和需水量预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刘新荣;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7 葛信勇;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任少波;基于制度分析的城市经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李宁;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贾赛桃;劳动力成本上升与珠三角地区的外贸易结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郁是晶;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社区的社会工作干预[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笑梅;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杜敏;基于开放式地理教学理论的教学辅助软件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雷雷;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洁;我国流动人口态势分析与趋势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林亚敏;社会转型期基层人口普查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婷;我国农民工供求关系变化态势及其对策初探[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杨广;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亮,杨士弘;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分异类型及调控[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年03期

2 吴开亚,陈晓剑;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06期

3 乔建平,王华昌;城市规模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04期

4 彭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02期

5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6 房庆方,张蓉,蔡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中外来暂住人口的分析与预测[J];城市规划;1997年05期

7 张帆,王新心;秦皇岛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J];城市问题;2001年06期

8 王洋;李翠霞;;西方人口流动理论经典模型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黄宁生;珠江三角洲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4期

10 陈百明;基于区域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分区方案[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学文;市场与明清太湖南岸土地资源的开发[J];江南论坛;2002年06期

2 余长明;浅论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J];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江以平,曾克峰,魏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4 定光平;;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土地资源科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陈淑媛;;因地制宜 珍惜土地资源——罗定市土地资源调查报告[J];各界文论;2006年12期

6 伍志雄;张志清;;让土地资源产生最大效益[J];源流;2007年05期

7 杨乃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土地资源供需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周顺利;;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J];才智;2012年24期

9 林民;;少数民族地区要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J];民族论坛;1986年04期

10 贺交生;;试论我国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的关系[J];南方人口;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朝辉;;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土地资源的保护[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刘达华;;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村民统建楼的意义[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周铁农;石玉林;;题词[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陆登槐;;县级土地资源微机管理系统的设计[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5 艾进朝;;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黄河经济的发展——试论中卫黄河经济战略构思的实践意义[A];中国土地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6 王万茂;;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评价标准[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温长恩;;海南省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霍晓蕾;;关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的探讨[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9 王光希;;土地资源的人均意识与合理利用[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10 吴新成;;坚持科学发展观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A];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宝鸡“四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联民;民营企业家座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N];徐州日报;2007年

2 记者 石少华;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好[N];张家口日报;2010年

3 欧正聪;泸州市政协建言 科学利用土地资源[N];四川政协报;2012年

4 记者 刘世锦;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让百姓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N];梅州日报;2012年

5 卢为民 马祖琦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有限土地资源承载无限发展空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6 邯郸市人民政府市长 回建;珍惜土地资源 节约集约发展[N];邯郸日报;2013年

7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 杨志福;保护土地资源 防止退化刻不容缓[N];中国特产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张慧疆;严格土地执法 保护土地资源[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9 ;必须惜土如金[N];贵州日报;2007年

10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管好用活有限的国有土地资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永超;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效应评估及风险防控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石晓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3 蒲春玲;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4 黄朝禧;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健康开发与利用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5 李继明;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杨;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余星涤;矿产、土地资源复合循环利用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许欢;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余欣荣;鄱阳湖区开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静;兰州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尾效”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2 邓蕾;人地和谐观视阈中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胡业翠;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山东省土地资源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4 李文杰;四川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阻尼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晓玉;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苏小苗;山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D];山西大学;2008年

7 邢清枝;关中地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特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平黎文;坚持可持续发展 合理开发利用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刘明东;论土地资源的刑法保护[D];烟台大学;2010年

10 陈红宇;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资源供需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457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57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4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