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家庭经济因素对已婚独生女居住安排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4-25 07:18
【摘要】:独生子女已大规模进入婚育年龄,由于此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势必对传统的家庭居住方式产生冲击。文章利用2005年苏州市20-29岁育龄妇女家庭户调查资料,通过列联表与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方法,判断已婚独生女居住方式与非独生女的差异性,并试图找出居住安排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总体上,独生女婚后单独居住比例较高,男女方母亲就业成共同居住的关键影响因素,独生女居住安排具有更大的弹性。共同居住决策的主体是年轻夫妻,决策依据三方分工的结果,符合理性选择理论,居住安排带有明显的生命周期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印记。
[Abstract]:The only child has entered the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age on a large scale,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is kind of family relationship, it is bound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family living style. Based on the household survey data of 20-29-year-old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in Suzhou City in 200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rried only-child living style and non-only-child living style was judged by means of contingency tabl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ousing arrangemen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roportion of single-child living alone is higher, the employment of women and men's mothers is the key factor of co-habitation, and the only-child housing arrangement is more flexible. The main body of co-residence decision-making is young husband and wife. The decision-making i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ripartite division of labor, which accords with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he housing arrangement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cycle and the impri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作者单位】: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城镇已婚独生子女家庭居住方式研究——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10YJC84001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镇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姻稳定性研究》(11BRK013)、《安徽省已婚独生子女家庭居住方式与养老问题研究》(AHSK09-10D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书章,郭震威;中国独生子女现状及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4期

2 刘鸿雁,柳玉芝;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03期

3 宋健;“四二一”结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02期

4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城市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6年05期

5 包蕾萍,陈建强;中国“独生父母”婚育模式初探: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风笑天;走进“围城”的独生子女:概念、规模与质疑[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2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3 施峰;人口老龄化:中国和平发展必须应对的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75期

4 丁仁船;吴瑞君;钟勤华;杨汉彬;;独生子女比例、婚育意愿变动对未来政策生育率的影响[J];南方人口;2007年03期

5 尹文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与二孩家庭生育模式百年模拟与选择[J];人口学刊;2001年03期

6 史宝琴;论家庭变迁与人口的生育行为[J];人口学刊;2003年02期

7 梁秋生;“四二一”结构:一种特殊的社会、家庭和代际关系的混合体[J];人口学刊;2004年02期

8 潘金洪;;出生性别比失调对中国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年02期

9 柳玉芝,蔡文媚;中国城市独生子女问题[J];人口研究;1997年02期

10 刘庚常;我国农村新“空巢”家庭[J];人口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包蕾萍;;独生子女现象的百年回顾与思考——一种集体心理的文化解读[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文;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珂珂;军队独生子女兵心理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唐应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评估[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曹永;我国人口政策的伦理维度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西亚;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婚独生子女的婚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鲍柏焕;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何芸;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保障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7 陈卫红;白领阶层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晓宇;基于“独一代”家庭居住需求的住宅设计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高宗涛;家庭生养孩子的机会成本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唐建山;基于情境信息的产品愉悦感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琳;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现状与养老选择——广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J];城市问题;2000年03期

2 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年03期

3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4 风笑天;共处与分离: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形式调查[J];人口与经济;1993年02期

5 周丽苹,王江毅;中国城市不同类型家庭的养老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6年04期

6 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J];人口与经济;2001年01期

7 姜向群;家庭养老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J];人口学刊;1997年02期

8 周皓;谈家庭养老存在的长期性[J];人口学刊;1998年04期

9 李建新;不同生育政策选择与中国未来人口[J];人口研究;1997年01期

10 柳玉芝,蔡文媚;中国城市独生子女问题[J];人口研究;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波;;中国人口分布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2 张冬敏;;“双独”可生二孩政策影响下的生育率变化趋势研究——以陕西为例[J];价值工程;2011年26期

3 秦威;;托起林区明天的太阳[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7期

4 ;三言两语[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7期

5 魏小令;;内外兼修驭人潮——写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之际[J];市场观察;2011年07期

6 宋振峰;;目前人口结构下的两个差别[J];党政干部参考;2011年06期

7 王中保;;倡导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首届论坛综述[J];海派经济学;2009年04期

8 朱冬梅;;完善十大公共决策机制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7期

9 刘静;;基于人口学理论的中国放开生育二胎政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10 姜国民;姜影;;重构家庭功能保障体系[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林光江;;独生子女政策与儿童观的变迁[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侯亚非;马小红;;北京城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口发展的多元模式与健康保障”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包蕾萍;;中国生育政策60年回顾:评估与调整方向[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4 邬沧萍;苑雅玲;;农村计划生育户分享控制人口取得的成果的政策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李国平;陈秀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李思名;;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比较研究——以1990年人口普查和1995年1%人口抽样资料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徐青肖;侯玉波;张瑾;;从生育态度看思维方式对中国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兴猛(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人口计生局局长);大力搞好独生子女家庭文化建设[N];中国人口报;2005年

2 献廷邋振翔;独生子女奖励费每人每月30元[N];平顶山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雷黎丽;独生子女死伤 父母可获特别扶助金[N];乐山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居正;我省将调整农村独生子女奖励政策[N];云南政协报;2008年

5 独生子女问题研究课题组 张为民 冯乃林 赵云城 孟灿文 肖宁 吴珊;关于独生子女的基本特征分析及政策建议[N];中国信息报;2008年

6 杨东 王删;立石镇 奖励考上大学的独生子女[N];泸州日报;2008年

7 记者 贾晓燕;每月5元独生子女费拟提高[N];北京日报;2009年

8 记者 张文强 通讯员 王栋明;我区2883个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领到补助金[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9 蔡华香;南华县认真落实独生子女奖励优惠政策[N];楚雄日报(汉);2009年

10 通讯员 杨亚丽;石屏继续完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教育奖学金政策[N];红河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亚芳;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孙静;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困境及适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叶雯;我国城市80后独生子女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卢盈;新时期生育政策所面临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刘红霞;城市“双独”家庭的生育意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廖佳;人口政策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聂建华;浙江省生育率变动新态势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李梅;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曹永;我国人口政策的伦理维度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小芬;对壮族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64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64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a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