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我国人口迁移及文化素质与移动通信量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30 12:36
【摘要】: 移动通信是近代先进通信技术的产物,在信息交互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通信是起源于专业移动通信网,当技术和规模都达到相当程度后,发展到公众网阶段,公众移动通信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移动通信己成为用途和影响十分广泛的一大新兴产业。 本文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中的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人口迁移、人口文化素质与移动通信量之间相关性的大小,诊断出影响移动通信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人口迁移的迁入率和净迁移率对移动通信量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影响,但迁出率与移动通信量空间分布的关系不密切。(2)人口文化素质与移动通信量均具有较大的正相关性,说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对移动通信量的空间分布影响程度较大。从而表明一个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对移动通信量具有推动作用,具有较高人口文化素质的人群有更为广泛的社会联系需求,因而对移动通信有着更大的需求。(3)具体到人口迁移、人口文化素质对移动通信量单个评价因子的影响来看,人口迁移和人口文化素质均与移动电话长途通话时长的相关性不高,表明人口迁移、人口文化素质对移动电话长途通话时长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4)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虽然现实空间的参与者开始或已经开始被网络空间所改变,但是现实的人口迁移和文化素质对移动通信的信息流也同样会产生一定的导引作用。人口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的导引作用相对明显,人口迁移可以认为是对移动通信信息流动的外部导引;人口文化素质反映的是区域内部的人口特征,可以认为是对移动通信信息流动的内部导引。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外研究回顾、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及论文的框架。 第二部分为研究方法及研究资料,介绍了典型相关分析的步骤和统计指标,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构建了人口迁移、人口文化素质、移动通信量三个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之一,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对人口迁移与移动通信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四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之一,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对人口文化素质与移动通信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与讨论。
[Abstract]:Mobile communication is the product of modern advanc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hich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originated from professional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When the technology and scale have reached a certain level, it has developed to the stage of public network, and the public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s been gradually develope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fter more than 100 years of development, mobile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impact of a large emerging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in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migration, population cultural quality and mobile traffic, 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bile traffic are diagnos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migration rate and net mobilit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bile traffic. Howev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bile traffic i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gration rate. (2) there is a grea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population and mobile traffic,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bile traffic is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population in China. Thus, it shows that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in a region can promote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with higher cultural quality has more extensive social contact needs. Therefore, there is a greater deman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3) when it comes to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cultural quality on a single evaluation factor of mobile traffic is considered.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cultural quality are not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ngth of long-distance mobile phone calls, indicating that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cultural qualities have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ong-distance mobile phone calls. (4) through the above-mentioned analys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ong-distance mobile phone calls is not affected significantly. It can be further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real space have been or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cyberspace, the real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y will also have a certain guiding effect on the information flow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 guiding effect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rate and net migration rate is relatively obvious. Population migr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n external guide to the flow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population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within the region,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nternal guidance to the flow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review of foreign researc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framework of the paper. 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data, which introduces the steps of typ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indexes, the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research dat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index systems: population migration, population cultural quality and mobile traffic. The third part is one of the core parts of the paper, through the typ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mobile traffic is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fourth par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parts of the paper, through the typ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mobile traffic is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of this paper.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阎岩,刘学宗;典型相关分析在科研投入产出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1年08期

2 苗芳;刘新平;;影响旅游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应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任义君;;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典型相关分析[J];学术交流;2008年04期

4 柯崴;;资产负债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李科;阳永生;纪锐森;;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42所国家高职示范校绩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09期

6 谢复琴;胡坚;;图书信息管理人员任务绩效研究中的一类典型相关[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09期

7 郭庆科,单志艳;典型相关分析与测验效度的验证[J];教育科学;2004年06期

8 张宇辉;曹颖琦;;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典型相关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4期

9 洪慧芳;寇_g;;用典型相关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推理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10 何超琴;;典型相关分析在我国财政支出与居民支出分析中的应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晓范;赵鹏;;IP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以及运营商的机遇和挑战[A];2004’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珂;李星;;基于SIP的移动通信技术研究[A];2002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吕代祥;;GSM-R系统在铁路无线列调上的应用[A];2008年“ICT助力两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胜开;;方差分析在短信套餐设计中的应用[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8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9年

5 谢成诚;张涛安;;基于EMPro分集天线相关性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6 于川;;无线局域网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司先秀;;后价格战——移动通信竞争的新形式[A];中国通信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陆宝华;刘俐;范淑敏;;泛欧数字集群系统TETRA的标准与技术[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船舶通信与导航分册)[C];1999年

9 臧瑞华;孙全红;;北京市移动通信台(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思考[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移动通信项目后评价”软课题组;;浅论移动通信项目后评价的思路、框架与方法[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贺正文 通讯员 陈菊 陈玫;力促黄冈移动与我市经济共兴共荣[N];黄冈日报;2006年

2 林建杨 郭春菊;埃及:激烈竞争促使移动通信公司改进服务[N];中国社会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戎海 通讯员 林小明 陈渊;包场看电影 节日新风尚[N];海南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佳;改革开放深入推进[N];经济日报;2009年

5 记者朱蕊 张碧弘;手机宽带网络发展将提振全球经济[N];经济参考报;2009年

6 记者 黄启艳 缪晓剑 通讯员 黄秋英;中山掀开3G神秘面纱[N];中山日报;2009年

7 记者 念红梅;移动通信——中国迈向第三代[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8 赛迪顾问研究中心通信与网络研究所 刘先泽;卫通曲线进军移动通信[N];通信产业报;2004年

9 陈抒;NEC推进OpenFlow新技术应用[N];人民邮电;2010年

10 陈珊;浙江移动——转型突围:在寒冬中坚定前行[N];人民邮电;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科锋;应用于2G/3G移动通信的多模发射机芯片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明辉;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权明富;移动通信运营企业服务有效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王国长;函数数据回归与降维[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永耀;面向3G移动数据业务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路;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王昕;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余中星;移动通信运营商产品品牌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张东平;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过程酸性气体排放及其人工神经网络预测[D];浙江大学;2003年

10 申恩平;企业群落演化路径与厂商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婵婵;我国人口迁移及文化素质与移动通信量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革;《案例》:佛山移动通信公司——居安思危发展战略思考[D];暨南大学;2001年

3 骆志群;数据挖掘技术在我国移动通信运营业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葛岩;辽源移动GSM无线网络优化及工程实现[D];吉林大学;2005年

5 华威伟;新经济形势和技术条件下移动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聂启凡;佛山移动个人数据业务营销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张亚超;智能天线自适应算法及其DSP实现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8 刘辉;C城移动公司营销渠道整合策略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高翔;短信服务在银行信息系统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10 韩丽虹;营口GSM移动通信网络优化[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68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68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3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