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人口的流动预期寿命

发布时间:2019-06-14 05:35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流动率的不断增长,人口流动的长期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于流动的长期化或处于流动状态的时间长度,一般使用流动人口在目的地的平均居住时间长度来衡量。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和指标,即流动预期寿命。它是指在给定的分年龄人口流动率的条件下,人们预期在流动状态下度过的年数。它是通过编制生命表进行计算的。平均居住时间受到年龄结构的影响,而平均流动预期寿命排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通过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我国人口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在过去10年增长了一倍,由2000年的5.4年上升到2010年的10.8年,2010年男性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略高于女性。人口流动的常态化和长期化成为日益显著的趋势。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population mobility rate in China, the long-term trend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For the long-term or the length of time in a mobile state, the average length of residenc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t the destination is generally used to measure the length of residenc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t the destination. In this study, a new concept and index, flow life expectancy, is proposed. It refers to the number of years people are expected to spend in a mobile state under a given age-by-age population mobility rate. It is calculated by compiling a life table. The average living time was affected by the age structure, while the average mobile life expectancy excluded the age structure.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census data, the average mobile life expectancy of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doubled in the past 10 years, from 5.4 years in 2000 to 10.8 years in 2010, and the average mobile life expectancy of men in 2010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women. The normalization and long-term trend of population movement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ren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动人口生育率转变研究(09BRK003)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0XNI013)
【分类号】:C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人口研究;2007年02期

2 崔红艳;徐岚;李睿;;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J];人口研究;2013年01期

3 王金营;戈艳霞;;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J];人口研究;2013年01期

4 陶涛;张现苓;;六普人口数据的漏报与重报[J];人口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本友;;震区羌族教育重建与跨跃的突破口[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欧俊;李松柏;;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3 刘鹏飞;刘强;;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4 高红波;;贫困地区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状况的相关系数模型及婚姻差异——对中、西部四省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5 刘丽;;提高人口质量的若干思考[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刘喜珍;;养老伦理的时代差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丁媛;赵磊;;上海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12期

8 杜肖俏;王连峰;;中国老龄化状况的聚类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2期

9 张华;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黄佳豪;;城市化冲击下的农村空巢老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金成;欧阳慧;黄征学;;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2 楚文杰;;北京人口规模变动趋势及对策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翟凤英;何宇纳;王志宏;于文涛;胡以松;扬晓光;;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A];补充营养素和饮奶对人体有害吗媒体论坛会/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C];2007年

4 程茅伟;易国勤;宋毅;许四元;刘家发;;湖北省城乡居民膳食矿物质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A];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分会第八次会议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营养改善与膳食相关慢性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侦;;空巢老人社区服务问题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袁连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徐勤;;老年人的需求与社区卫生工作[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8 徐勤;魏彦彦;;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老年贫困[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4年

9 秦俊法;;上海人口预期寿命和百岁老人发展趋势[A];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10 王宇;范英;;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部门人力资本比较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建玲;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后评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区更新政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凤鸣;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宜居社区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彭亮;上海高龄独居老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宁;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涛;SAMP10海马、皮层衰老相关蛋白的增龄变化及针刺对其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7 康继军;中国转型期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重庆大学;2006年

8 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刘国琴;民族亚文化人群健康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汪锋;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不平衡:1978-2005[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礼永;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梁芳;乌鲁木齐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彦茹;乌市天山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4 王超;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者职业危害KAP调查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5 李小卫;淮北市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支持力实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董咏雪;转型社会下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媛;进京农民工对其3-6岁子女的教育期望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轩;京津冀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及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沈晓娇;我国教育不平等及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成荫;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ERPs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广州;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的评估与调整[J];人口与经济;2004年05期

2 于学军,王宁,王广州;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10期

3 李树茁;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动分析──兼论对1990年人口普查死亡水平的调整[J];人口研究;1994年02期

4 于学军;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5 张为民,崔红艳;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J];人口研究;2002年04期

6 张为民,崔红艳;对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3年04期

7 王金营;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8 张呈琮;人口迁移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9 张红宇;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本提升[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10 张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机制研究——以广东为例[J];人口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苟晓霞;;我国年龄组平均预期寿命变动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1年04期

2 王峰;何平;;论平均预期寿命与平均死亡年龄[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年12期

3 路磊;;对我国某些年份的平均预期寿命的估计[J];南方人口;1987年04期

4 侯杨方;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5期

5 翟振武;也谈婴儿死亡率与平均预期寿命[J];人口研究;1985年04期

6 黄荣清;年少期的生存函数模型[J];人口与经济;1986年05期

7 翟振武;1990年婴儿死亡率的调整及生命表估计[J];人口研究;1993年02期

8 齐心,林莹琦,黄玉冰,穆家宏;台湾人口预测[J];生态学报;2000年02期

9 黄荣清;年少期的生存函数模型(续)[J];人口与经济;1986年06期

10 张广裕;;甘南藏族自治州女性人口生命表的编制和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黔;;贵州省平均预期寿命现状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宋帅;;浅析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问题[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洋;郑思齐;龙奋杰;;中国人口流动的驱动力及空间差异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张杰;邹毅;匡耀求;黄宁生;;广东省县域级人类发展水平评价[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5 吴江;;政府在人口迁移流动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问题[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6 王金龙;曾小春;;微观视角的贫困地区人口流动机制探讨[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天路;;都市民族人口研究与现代型民族繁荣——以西藏地区为例[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8 黄炳龙;;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漳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特征、问题与对策[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9 ;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市人口学会[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仇逸;长三角率先走活人口计生管理服务“一盘棋”[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杨利春;从春运现象解析人口流动“路线图”[N];中国人口报;2008年

3 许伟 付强强 记者 范志刚 范嘉欣;一次次攻克难点 一次次实现跨越[N];南昌日报;2009年

4 人口所 郑真真;发达国家人口流动的现状及其相关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记者 王淑军;人口流动是挑战 人口控制要坚持[N];人民日报;2006年

6 孙常敏;探讨人口流动规律 实现持续发展战略[N];解放日报;2001年

7 记者 董振国 邓华宁 王振宏 李舒 侯大伟 杨玉华;人口流动出现“盆地效应”大城市人口严重“超载”[N];经济参考报;2010年

8 记者 白云婷;人口流动呈现新动向[N];中国人口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俞巧云;挡不住的人口流动 管得住的流动人口[N];新华日报;2000年

10 李铁 发展改革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N];中国人口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3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通格(Bayaraa Naranlungalag);蒙古国人口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徐慧;人口流动与流出地的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李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亚楠;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与启示[D];安徽大学;2013年

2 杨亮;城市化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农村的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状况[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佴莉;家庭型人口流动:现状、影响因素及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周燕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赵欣;中国各少数民族死亡水平的判定和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林锦屏;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浙江人口流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徐旭;中国转型时期的人口流动[D];厦门大学;2007年

8 罗一荣;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法制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华民;论我国人口流动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吴宇;浅论中国城市化、人口流迁与户籍制度改革[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99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99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