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人口负担与人口红利的权衡——论中国现阶段不能放松计划生育政策

发布时间:2019-08-02 12:48
【摘要】:中国近期有一种呼声:放松生育管制,主要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或"人口红利"丧失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也有极端观点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影响中华民族复兴和种族安全。这些认识有失偏颇:(1)主张"适度"放松管制,理论上成立,实际执行一定是远远"过度",因为现在政策上没有放松,实际执行上就有很多违背政策超生的,人口普查的结果就是证明;(2)威胁中华民族复兴和种族安全更是夸大事实,真正阻碍中华民族复兴的一定是中国巨大的人口负担。人口老龄化是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一些压力,但同时也是发展针对老龄人产业的机会,而且,相对于放松生育管制从而人口高增长而言,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和负担是小的和短期的。中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人口负担大国,巨大的人口总量,对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子孙,都有巨大的负外部性,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想发展成为发达国家,首先经济结构必须升级,而经济结构升级又必须以生产要素结构升级为基础,必须提高技术和资本的比例,而不应该留恋于吃"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因此,中国必须长期持续地坚持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增长的前提下,提高人口质量。
[Abstract]:There has been a recent call in China for deregulation of births, mainly on the basis of an ageing population or the loss of "demographic dividends" tha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extreme views that China's family planning affects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racial security. These understandings are biased: (1) to advocate "moderate" deregulation, which is established in theory, and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must be far "excessive", because there is no relaxation in policy, and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violate the policy in actual implementation, as proved by the results of the census; (2) threatening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ethnic security is an exaggeration of the facts, and it must be China's huge population burden that really hinders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will bring some pressure to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but it is also an opportunity to develop the industry for the elderly, and the pressure and burden of aging is small and short-term compared with the high population growth caused by the deregulation of fertility control. As the only super population burden country in the world, China has a huge negative externality to the world and our own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hich will affect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hina. As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in order to develop into a developed country, China must first upgrade its economic structure, which must be based on the upgrading of the structure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must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technology and capital, rather than nostalgia for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the "resource dividend." Therefore, China must adhere to the strict family planning policy for a long time and improve the population quality under the premise of strictly controlling the total population growth.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分类号】:C92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2 桂世勋;;关于调整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刘永平;陆铭;;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基于家庭养老视角的理论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8年04期

4 李建新;;21世纪大国的人口实力较量——人口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南方论丛;2009年03期

5 林毅夫;;中国可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43期

6 周长洪;关于现行生育政策微调的思考——兼论“单独家庭二孩生育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人口与经济;2005年02期

7 洪娜;桂世勋;;统筹计划生育补偿机制与导向机制的新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年01期

8 顾宝昌;论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9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10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2 付士波;王海鸿;马琼;;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的定量分析——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3 ;Spatial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n Kunming City,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2期

4 ;Pressure on Cultivated Land in Fengxian County,Jiangsu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8期

5 ;Changing Tre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Resources in Pingdingshan City,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1期

6 唐宗力;;皖南农村人口形势与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因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李娜;郑新奇;董金玮;;济南市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分析及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8 崔艳琳;盖艾鸿;孙鹏举;张军;;甘肃省不同生态区耕地压力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9 汤莉;周宝同;邓健;;重庆市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与调控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10 王乐;蔡运龙;;近60年贵州省清镇市耕地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蕾;陈志强;;福建耕地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于维栋;;和谐发展与技术创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乔荣锋;高进云;张安录;;我国城乡结合部农地城市流转的数量控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曹蕾;陈志强;;福建耕地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申俊鹏;;基于总量动态平衡的耕地保护制度及其绩效评价——以河南省为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雪松;邓良基;凌静;方从刚;林正雨;任秋容;;基于系统平衡的四川省耕地面积预测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蔡玉梅;赵紫阳;吴素琴;王冠珠;;五台县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分区和差别化耕地保护政策研究[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成明;;改革开放以来青海人口发展的成就、挑战及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章汝先;;论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10 包蕾萍;;中国生育政策60年回顾:评估与调整方向[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钟明春;基于利益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徐敏;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路婕;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修丽娜;基于OWA-GIS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彭诗言;中国环境产业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基本农田动态监测预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代秀梅;影响江苏人口生育率的因素探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汤少梅;增城市市民生育意愿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蓉;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响;低碳经济视角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D];南昌大学;2010年

7 邱丽平;当代中国发展观的演变与历史启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臣;常德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于淼;高科技异化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石佳丽;“有效需求”与“适度需求”[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毅;关于生育率下降如何影响我国家庭结构变动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2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徐继敏;;成年独生子女死残的困境与政府责任[J];重庆行政;2007年03期

4 蒙吉军,傅在毅;我国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4期

5 顾宁;建国以来女性教育的成果、问题及对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6期

6 李闽,张妙玲;江苏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4年02期

7 桂世勋;;实现我国生育水平的适度回升需要“三管齐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陈国先,,徐邓耀,李明东;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计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9 何平;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09期

10 梁中堂;我国人口变动五十年展望[J];经济问题;198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仲大军;;劳动人口减少后对中国未来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6年01期

2 柳清瑞;金刚;;人口红利转变、老龄化与提高退休年龄[J];人口与发展;2011年04期

3 耿相魁;;“人口红利”的作用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邢慧民;;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从计划生育角度解读[J];经营管理者;2009年06期

5 王蓉蓉;牟宇峰;;人口红利与老龄化[J];黑河学刊;2009年03期

6 杨倩;;当代中国少子化现状及成因分析[J];今日科苑;2011年10期

7 车士义;;人口红利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9年02期

8 任建通;冯景;;以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探析[J];甘肃农业;2009年06期

9 杨真;;浅析我国人口红利及其开发[J];才智;2010年36期

10 朱涛;;从“人口红利”消逝的预警谈我国的人口政策[J];西北人口;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黔;;从社会管理视角下试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郝静;;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牛兴华;;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对策[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包蕾萍;;中国生育政策60年回顾:评估与调整方向[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6 杨中新;;区域老龄化之后的人口产业政策[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立新;;数字透视“中国老龄化”[A];世纪之交——江苏老龄问题研究[C];2001年

8 ;2001年世界人口老龄化国家和地区人口数据表[A];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2年

9 汤兆云;;我国人口政策绩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明;孟庆翠;徐学东;;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洞化”问题的对策初探[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教育与老龄化的双重压力[N];东方早报;2005年

2 记者 蓝青;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直面老龄化[N];中国老年报;2007年

3 李卫兵;严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4 江西财经大学教授 程岚;5000万元惠泽计划生育家庭[N];江西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郑晔;计生政策坚决不能松口子[N];宝鸡日报;2008年

6 通讯员 赵敬启;巨野开发区计生宣传重“三有”[N];菏泽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陈作洪 钟长辉;孝南区委组织部严把“四关”履行计生职能[N];孝感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昊华;生育意愿监测结果应是重要依据[N];健康报;2010年

9 冯永锋;计划生育是最好的环保政策[N];今日信息报;2007年

10 本报评论员 熊仁宇;抓住机遇、改善人口结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3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4 庄渝霞;社会生育成本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刘清芝;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6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文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刘沁清;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汇率政策[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晖;新疆人口自然变动及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2 黄信杰;浅析G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原因及对策[D];复旦大学;2008年

3 朱云;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师吉;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福利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兰香;长沙市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许闹;对出生性别比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季洪辉;毛泽东与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及实施[D];山东大学;2005年

8 蔡灿泉;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博弈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9 邓惠娟;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戚红娟;广东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522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22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9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