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统计学的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人口承载力时空特征研究
【图文】:
5.7156.57注:实际人口数据来自2008和2011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三峡库区2010年耕地承载人口大于现有人口,但潜力空间较小,表明库区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保障,不需再进行移民。但在库区的生态保护工程中,应加强耕地质量的提高,以及对人口增长的控制。3.4.2三峡库区耕地承载力空间分析根据上述半方差函数模型,利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绘制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承载力的空间插值图(图2—3),显示了不同级别耕地承载力的分布情况。图2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承载力空间分布图32010年三峡库区耕地承载力空间分布由图2—3可以看出,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承载力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条带状,并具有由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2007年耕地承载力最大的位于江津区与长寿的东北区,因其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发展较好。其次,耕地承载力较高的区域包括长寿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万州区以及开县的部分区域,此条带耕地数量和质量都优于其他区域,水田比例较高,粮食产量相对较高。沿长江两岸的条带耕地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该区域因三峡水库蓄水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原因,耕地面积较少,但其紧靠长江,水资源丰富,,单产量较高,两者综合作用价格使其粮食产量处于中等水平。武隆县、石柱县、奉节县、巫山县以及巫溪县的耕地承载力处于较弱的条带,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耕地质量较差,且耕地面积较少,农业生产水平较低,耕地承载力弱。2010年耕地承载力的分布态势与2007年相似,但其条带之间的间隔相较2007年稀疏,说明三峡库区耕地承载力从2007—2010年空间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数值模拟”(4110150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61)
【分类号】:C829.2;F323.21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叶伟;赵善伦;孙静;;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3期
2 杨亮;吕耀;郑华玉;;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3 熊利亚,夏朝宗,刘喜云,常斌;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以向家坝库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4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5 赵明松;张甘霖;李德成;赵玉国;王德彩;;苏中平原南部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1期
6 钟喜;刘学勇;管恩森;王毅;;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8期
7 王书华,曹静;土地综合承载力评判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8 杨奇勇;蒋忠诚;马祖陆;罗为群;尹辉;喻琦雯;李文军;;基于地统计学和遥感的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变异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超;王翠欣;李强;;新一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2 赵鑫;刘平;曾灿;;小城镇不同空间发展模式的土地承载指数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3 王婉如;张加恭;曹隆坤;陈玩菊;许春香;;我国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徐倩;王冬艳;李月芬;白荣杰;尚媛;;吉林延边苹果梨主产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5 郭立磊;董晓峰;于琳荣;;基于RS·GIS的兰州盆地LUCC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6 吴晶晶;蔡永立;;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7 唐兴贵;陈英崇;游连尉;罗红香;蒙祥旭;武德传;李章海;江玉平;张西仲;;长顺县植烟土壤主要养分空间变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8 郭鑫;;罗江县农田土壤全氮协同克里格插值和采样数量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9 靳海亮,金继读;贾汪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祝凤霞;吕成文;黎原;陈健;;基于RS的芜湖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巍巍;张玉环;韩保新;桑燕鸿;黄报远;洪滨;;北部湾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魏伟;石培基;冯海春;王旭峰;;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吴文婕;石培基;杨雪梅;宫继萍;董翰蓉;;石羊河流域绿洲城市水土资源生态风险评价——以武威市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花利忠;崔胜辉;郭青海;吝涛;张国钦;;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海岛型城市的景观格局演变——以厦门岛为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白宏涛;朱祉熹;曲艳敏;;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土地承载力评价思路[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6 白宏涛;王会芝;乔盛;;土地资源承载力在城市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7 王发曾;王新涛;吴国玺;万年庆;张本昀;王岩松;赵永;高建华;王倩;;第十一章 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与土地承载力[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8 李建成;瞿理铜;;泉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及评价[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9 孙丽娜;王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晁俊姣;黄国鲜;周建军;;基于数字地面模型的三峡库区消落带分布规律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超;基于AE的县域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笑眉;松阳县耕地地力评价与空间变异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赵羚;“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路路;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任尚岗;土壤水动力参数测算方法及其空间变异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8 马群;大棚菜区土地利用信息遥感提取及其不同方式的土壤质量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席雅君;基于RS的地震前后都江堰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龙;城郊坡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花椒高效种植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鑫;刘平;曾灿;;小城镇不同空间发展模式的土地承载指数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2 焦立新;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的探讨[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3 袁艺,史培军;土地利用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SCS模型在深圳市的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周海丽,史培军,徐小黎;深圳城市化过程与水环境质量变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张月平,刘友兆,毛良祥,张炳宁;根据承载力确定土地资源安全度——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6 毕东苏,郑广宏,顾国维,郭小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理论探索与实证——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7 朱农,王冰;三峡库区奉节县土地承载力与移民安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3期
8 鄢和琳;蒙山茶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刍议[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5期
9 肖炳成;试论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J];中国地质;1990年01期
10 马仁会,李强,李小波,刘育;县级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划分方法评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方明,刘冰;培植三峡库区农行业务效益生长点之管见[J];山区开发;1995年03期
2 饶国君 ,杨瑞英;农户“脐橙索道”亮相三峡库区[J];中国林业;2004年24期
3 郎永建;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生产与生活现状调查[J];农村经济;2005年04期
4 熊晓梅;;对三峡库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06年02期
5 徐素环;;构建三峡库区农村生态和谐及其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年05期
6 宋平西;;加快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及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的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7 刘庆培,杨自聪,黄万谷;防治水土流失是建设三峡库区的长远大计[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年02期
8 赵其国;重视三峡库区的移民及环境建设工作[J];土壤;1993年02期
9 袁玉涛;大力发展三峡库区高效经济体[J];中国林业;1994年07期
10 马世勇;三峡库区的山村股民[J];国土绿化;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健;;三峡库区抢险打捞工作的思考[A];2009年度救捞论文集[C];2009年
2 余章华;;三峡库区老年意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三峡库区突发性灾害事件和持续干旱分析[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4 王平;粟剑;彭祥伟;;三峡库区肉牛发展模式探讨[A];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璐琦;王敏;;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6 黄勇;喻海泉;许仕坤;;三峡库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7 陈良华;望作信;;三峡库区船舶违章的治本之策[A];2004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4年
8 宁萍;王红梅;刘德绪;;三峡库区清漂船垃圾打捞系统优化方案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伍黎芝;陈育林;;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10 韩冬梅;;三峡库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探索[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崔佳;三峡库区首条铁路全线铺通[N];人民日报;2001年
2 辛花;三峡库区环保产业巨大商机谁来抢[N];中国建设报;2000年
3 梁隽;贵州严防污染三峡库区[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望作信;三峡库区船行时速平均提高七公里[N];中国交通报;2006年
5 望作信 彭淦;三峡库区水运造福千万百姓[N];中国交通报;2006年
6 望作信、彭淦;三峡库区航路改革拉动沿江[N];中国交通报;2006年
7 特约记者 望作信 通讯员 王焕章 刘欣伟 邹光明 周会;三峡库区强制消除船舶污染隐患[N];中国水运报;2006年
8 罗旭;为了库区的碧水清波[N];中国水运报;2006年
9 望作信邋通讯员 刘烈振;三峡库区湖北段清漂启动[N];中国水运报;2007年
10 程维;三峡库区盼成新农村建设“最佳标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秦远好;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甘联君;三峡库区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6 李德营;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7 黄丽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系统评价和三峡库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8 彭月;三峡库区(重庆)典型区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9 姜永东;三峡库区边坡岩土体蠕滑与控制的现代非线性科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孙晓娟;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娅;三峡库区边缘化与再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代江燕;三峡库区关停企业遗留危险废物的污染特征与处置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郑静;湖北省三峡库区货运船型标准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静;三峡库区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相互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江砥;湖北省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钟俊彬;重庆市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7 刘弘;三峡库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蔡文博;三峡库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治璇;三峡库区滑坡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杨霏;三峡库区人口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27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2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