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一个基于限值因变量模型的经验研究
【作者单位】: 北京物资学院思政部;
【分类号】:C924.2;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艳;王学力;;人口流动迁移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云娜;孙海娟;;从区域经济差异角度看我国的人口流动[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7期
3 宋洪远,马永良;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城乡差距的一种估计[J];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4 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5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年02期
6 马金龙;李莉;;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固原市为例[J];西北人口;2006年02期
7 朱家良;;区域经济研究中几个现实问题的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8 刘美蓉;蔡果兰;;民族自治区流动人口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勇;重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笃粮;;教育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2 王宇;;农民工定居转移的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3 李玫瑰;连序海;;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国式荷兰病”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4 王文波;袁田田;高雨婷;林波;;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及流动效应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5 易莹莹;;我国农村就业人口的教育收益率测度——基于半参数计量模型的估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6 鲍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14期
7 车士义;郭琳;刘永合;;农村外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及打工形式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基于全国百村义务教育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杨晓维;蒋家亮;黄新春;;禀赋异质的同质劳动供给与工资决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吴健辉;黄志坚;曾园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益实证分析的模型选择与结论综述[J];商业研究;2007年05期
10 陈永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层次及思路[J];商业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云森;;自选择、父母外出以及不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倾向分数匹配方法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邵帅;齐中英;;“资源诅咒”视角下的东北地区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贺振华;;农户的外出行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的可能改进[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5 陈其安;肖映红;陈亮;;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慧钧;;价值指数区间估计之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丁士军;陈风波;陈玉萍;;农户非农活动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农户为例[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李哲;丁士军;;江汉平原农户教育收益率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丁士军;陈玉萍;陈风波;;农户非农活动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农户为例[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哲;丁士军;;农村教育收益率实证分析 以湖北五县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爱国;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分布与开发策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5 尹文静;农村公共投资对农户投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徐凯;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戴伦阜;营口市鲅鱼圈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程乘;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企业家寻租视角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蒋春娟;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迁移行为及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骠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吴殿鹏;山东省流动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苗华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郭建伟;潍坊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董金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斯文;杨风;;人口流动对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2 葛新权,金春华;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测定方法[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张祥晶;;中国产业、行业人口空间分布现状及成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5 王德;叶晖;;我国地域经济差异与人口迁移研究[J];城市规划;2006年09期
6 王福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王永龙;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7期
8 王文博,陈昌兵,徐海燕;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2期
9 王萍;;国外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景普秋,陈甬军;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学龙;“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品端;经济体制改革与人口流动[J];人口与经济;1986年03期
2 刘渝琳,彭熙;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对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9期
3 吴江;广东省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及对策探讨[J];南方经济;2005年02期
4 赵乐东;;新时期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的统计学研究[J];经济经纬;2005年06期
5 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一)[J];中国就业;2005年07期
6 戴维·拉格;窦小力;;进城去!进城去![J];廉政w,
本文编号:2541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4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