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四川新农村建设的人口结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14:42
【摘要】: 新农村建设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优化人口结构。 我国人口再生产方式从“三高”转变为“三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人口再生产水平处于更替水平以下,我国人口的主要问题由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并存的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人口结构成为主要问题。我国的人口转变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经过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的,而这个过程在发达国家是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演替的过程,需要上百年时间,实现人口转变时,发展水平达到了较高阶段。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我国的人口转变不同于世界发达国家,表现为:人口总量大,发展水平低,转变的时间短、速度快。这种转变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失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失衡的人口结构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优化人口结构、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就成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 本论文论述了四川省人口结构的现状及对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阻碍和影响,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人口结构优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利于人口结构优化的战略思路与对策。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简单介绍了新农村建设时期研究人口结构问题的背景及意义。简要指明了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并着重论述了优化人口结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实践基础,从当前四川省人口结构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目前四川省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四川省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指出人口结构的失衡将会深刻的影响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 第四部分,通过理性分析,从四川省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一套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优化人口结构问题的建设性方案。
【图文】:

死亡率,女性,四川人口,年龄死亡率


4-1 是四川省 1999 年和 2000 年两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死亡模式图。从中可看出四川分年龄死亡率的特点。与 1989 年相比,2000 年四川人口死亡率有下降,,总人口死亡率有 0.37 个千分点的下降,死亡模式的特征没有太多的化,在低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的下降,但 2000 年 0-4 岁的死亡低于 1989 年的相同指标,死亡率出现最低值年龄 2000 年是 12 岁,比 1989提高了 1 岁,死亡率的最低值,2000 年是 0.58‰,比 1989 年的 0.68‰提了 0.1 个千分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包晓斌;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讨[J];大自然探索;1999年04期

2 卢春华;;浅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J];经纪人学报;2006年03期

3 梁超伦;;开发利用四川农村乡土人才及其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6年07期

4 方杰;;发展现代农业与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6年09期

5 傅新红,杨锦秀,郑循刚;21世纪四川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01期

6 陈俐;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现状分析和对策[J];人口学刊;2004年02期

7 王桂新,黄颖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8 杨晓猛;人口压力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2626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626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3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