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福建省人口发展功能区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10:43
【摘要】: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始终是地理学的一个中心话题,人口的质量、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是影响人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近30多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生育政策的逐步完善,福建省人口再生产实现了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大幅提高,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但人口发展问题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由于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的惯性影响,福建省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人口流动加剧、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部分地区人口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存在较大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日益显现。根据《福建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福建省在2039年前后将达到4067万左右的人口高峰,未来30年要新增486万人口,同期也是福建省人口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界时预计将有1400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这样就有大约1900万人需要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重新布局,这对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将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以此为背景,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福建省67个县域为基本评价单元,从福建省区域的人居环境适宜程度、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及福建省各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6个方面来认识福建省人口分布同福建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福建省人口分布和发展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动力机制。将经典地理区划理论同现代先进的GIS技术相结合,把福建省划分为四类人口发展功能区——人口限制区、人口疏散(收缩)区、人口稳定区、人口集聚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促进形成福建省人口分布合理、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对福建省其他相关功能区划提供有益的基础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C924.2
【图文】:

人口密度图,福建省,沿海地区


人口的76.64%。在不到全省一平面积的沿海地区,居住着全省约3/4的人口。沿海地区和内陆山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485和121人,沿海地区约为内陆山区的4倍(图3一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福建省,口区,坡度数据,分析窗


图3一2福建省IO0x100m地形起伏度Fig.3一2TheFujianRDLSof100x100m幼dsize分析窗口区域内非平地面积比例【1一P(A)/A1的提取运用福建坡度计算,生成福建省坡度数据集。对坡度数据集进行重分类,

地图,气候适宜度,福建省


起伏度栅格数据集的最终提取。(7)福建省人居环境地形起伏度评价结果分析本文运用GIS的地图司规化技术生成福建省地形起伏度评价图(图3一2)。从图3一2可以看出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福建省地形起伏度值介于一0.0041一3.72036之间。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于闽中鹭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大山带和闽西武夷山脉北部地区。地形起伏度低值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台地地区和内地山区的河谷盆地地区,这些地区是福建省人口和产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2.3福建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数据集提取气候是影响人类活动和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气候适宜度是以人类机体与近地面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原理为基础,从气象学角度评价人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舒适程度的一项生物气象指标[96】。气候条件主要由大气温度、大气压强、湿度、风力、日照和降水等要素组成,在所有气象气候指标中,温度和湿度对于地处亚热带的福建而言较为重要。本研究在参考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97一1041,采用温湿指数作为福建省气候适宜度的评价指标要素,其具体的计算模型公式如下:刀打 =1.st一0.55(l一f)(l.st一26)(2)式中:7关万是温湿指数;t为月均温(℃);f是月均空气相对湿度(%)。(l)数据处理与计算本研究收集了福建省71个气象站点, 1961~2006年逐月相关气象统计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对多年逐月湿度和温度进行空间插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学军,陈雯;省域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2 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3 燕乃玲,虞孝感;我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原则与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4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06期

5 宁越敏,项鼎,魏兰;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以上海市郊区三个小城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10期

6 郑度,葛全胜,张雪芹,何凡能,吴绍洪,杨勤业;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2005年03期

7 杨勤业,吴绍洪,郑度;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2002年04期

8 张伟,刘毅,刘洋;国外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9 刘闯;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支持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10 郑海霞,封志明,游松财;基于GIS的甘肃省农业生产潜力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汤小华;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80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780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7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