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对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资源禀赋对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回顾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经济增长是其基本动力,工业化、市场化、对外开放、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等经济增长要素构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动力源泉。但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是"福"是"祸"尚且存在着较大争论。基于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资源型经济转型两大时代背景,本文运用城市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重点研究资源禀赋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地区人口城市化动力结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矿产资源对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影响,但资源丰裕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人口城市化动力结构和动力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对于资源丰裕地区而言,资源是内生的动力因素,既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同时又作为具有稀缺性的商品获得产品收入,由此对本地的产业结构产生根本影响,在经济增长和人口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中占有了重要的位置;而对于非资源型省份来说,资源是外生的,只是作为外购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资源在这些省份并不构成相对独立的驱动力。在此前提下,资源丰裕地区与资源贫乏地区人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出现了明显差异:工业化、市场化、科技力量在资源贫乏省份的作用明显大于在资源丰裕省份中的作用;而资源禀赋和固定资产投资在资源丰裕地区中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资源禀赋条件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源丰裕地区与资源贫乏地区人口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内在差异性,同时也使人口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作者单位】: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关键词】: 人口城市化 动力机制 资源禀赋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分类号】:C924.2;F299.2
【正文快照】: 丰富的资源禀赋使得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城市化具有独特的特征,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从现实观察来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普遍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这就很容易得出“资源型地区城市化水平偏低”的结论。但事实情况并非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干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区层面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7期
2 景普秋;王清宪;;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福”与“祸”: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7期
3 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4 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5 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6 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7 方颖;纪圢;赵扬;;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J];世界经济;2011年04期
8 袁祖怀;周敏;余卉;王麟;;资源型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学术界;2011年06期
9 李少星;颜培霞;;自然资源禀赋与城市化水平关系的多尺度考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雅;黄斌;贾敬禹;;白于山区能源开发对当地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李玫瑰;连序海;;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国式荷兰病”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3 潘晓莉;;关于“资源诅咒”效应的文献综述[J];才智;2009年22期
4 孙景宇;孟涣晨;;转型新阶段俄罗斯、东欧和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比较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5 贾会娟;赵春霞;;“资源诅咒”:青海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避开的陷阱[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年02期
6 卢平;;恩施州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1期
7 张衔;吴海贤;李少武;;汶川地震后四川产业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财经科学;2009年08期
8 贺红艳;;矿产资源开发“强区与富民”悖论研究——以新疆煤炭资源开发为例[J];财经科学;2010年07期
9 龚秀国;;中国式“荷兰病”影响中国财政收支格局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8期
10 李国平;宋文飞;;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生态足迹效率及其驱动因素——对“资源诅咒”学说的另一种解读[J];财经科学;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帅;齐中英;;“资源诅咒”视角下的东北地区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邵帅;杨莉莉;齐中英;;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与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孙永平;;资源的“诅咒”还是距离的“暴政”——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肖德勇;;地区经济差异与保险发展[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7 刘洪涛;席酉民;郭菊娥;郭广涛;;陕西行业投资效应分析及西部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辉;;资源型经济运行研究综述[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官锡强;;基于“荷兰病”效应的桂西资源富集区的“资源诅咒”的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2011年
10 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5期)[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爱国;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分布与开发策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徐凯;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闫磊;中国西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李宪印;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收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程乘;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企业家寻租视角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骠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胡观敏;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诅咒”的理论、模型及中国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李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与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关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宇驰;作为制度要素的地方政府与产业绩效关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育浩;资源诅咒在中国省级层面的检验[D];浙江大学;2011年
9 贺震川;中国西部地区“资源诅咒”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王动;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实证与规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彬;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我国城市化问题[J];财经研究;2000年08期
2 李青,陶阳;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的纵向考察[J];城市问题;1999年01期
3 连玉君;程建;;不同成长机会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2期
4 刘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溢出作用——基于公路、水运交通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5 沈坤荣,张成;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6 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7 魏后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战略[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8 张正河,冯仲惠;先行和后进城市化优劣势的启示[J];河北学刊;2000年03期
9 徐康宁,王剑;中国工业化进程:国际比较与复合型发展战略取向——关于我国是否能跨越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研究[J];江海学刊;2005年03期
10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J];经济地理;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开义;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化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2 刘文知;锦州市人口城市化研究[J];理论界;2004年05期
3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李静;人口城市化是西部大开发的最佳路径选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朱宝树;上海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发展态势[J];南方人口;2003年03期
6 杨启藩;墨西哥人口城市化回顾与展望[J];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01期
7 叶智辉;我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8 王小山;省会人口城市化的战略设想[J];经济工作导刊;1996年02期
9 李辉;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J];人口学刊;2003年06期
10 王曙光;;深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问题的思考[J];现代乡镇;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洪业应;;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计量分析——以贵州省为例[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胡伟略;;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研究[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经济特区——人口城市化的见证[N];中国人口报;2001年
2 记者 姜晓凌;上海人口城市化郊区化并进发展[N];上海科技报;2005年
3 顾宝昌;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体系[N];光明日报;2006年
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 石智雷;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适应与融入[N];中国人口报;2007年
5 郭虹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重视城市人口发展规划[N];中国人口报;2006年
6 ;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接近10亿[N];经济观察报;2006年
7 张翼;我国人口结构的若干重要新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中国人口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席小平;高度·广度·深度[N];中国人口报;2001年
9 皮专胜;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学部委员 田雪原;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大众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史学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旭;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陈玲;人口城市化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及对中国的启示[D];浙江大学;2013年
3 林娣;我国人口城市化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林琳;中日人口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司怡;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石雅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7 吴信学;安徽省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张大磊;北京市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9 刘金华;贵阳市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10 罗仁朝;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资源禀赋对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0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