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死亡人口之六问:从“死亡人口”的服务保障说起
发布时间:2021-04-02 03:55
<正>1一问:北京"生活着"多少死亡人口?近四十年,全市累计死亡人口已达到278万人,几乎相当于2035年生态涵养区规划人口之和。常住人口与死亡人口之比为89:11(图1)。2二问:到2035年,北京会有多少死亡人口?按照5‰的死亡率推算,至2035年,全市累计死亡人口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再增加213万人,达到491万人。届时,常住人口与死亡人口之比将由2016年的89:11下降至82:18。在新总规人地房"三控"要求之下,可以说,死者正在逐渐挤压着生者的生存空间。
【文章来源】:北京规划建设. 2019,(S1)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近四十年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及死亡率变动情况
,死亡服务设施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遗体临时存放设施,即太平间,一般设置于医院或殡仪馆内,不独立占地。第二部分是提供遗体告别、火化等服务的丧葬服务设施,即殡仪馆。全市目前共有殡仪馆12家,除中心城区外每区均有设置。最后是公众最为熟悉的骨灰安置设施,即公墓,可细分为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类。经营性公墓不限户籍所在地,不限户籍类型,同时也兼顾部分公益服务职能。公益性公墓仅安置本地户籍居民,不对外籍居民销售。以上三类设施均由民政部门管理,需要进行相应的审批或备案手续。无审批或备案的骨灰安置图2安葬形式与分类根据初步统计,除太平间外,目前全市殡仪馆、公墓和埋葬点三类设施占地总规模约28.87平方公里,相当于现状全市居住用地的1/50,几乎等于二环内面积的一半。现状占地已达到如此规模,让人不禁担忧至2035年新增占地需求。由于管理不规范,公墓建设跑马圈地的问题非常突出。根据初步测算,在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全市已备案或审批的公墓可设施,主要包括村级集中安葬点和散坟两类,正在逐步纳入公墓管理体系,但由于数量大、利益关系复杂,规范化管理的推进难度较大。骨灰安置形式非常丰富。按节地程度可分为传统葬、节地葬和生态葬三类。传统葬中的前四类安置棺椁,墓穴安置骨灰;节地葬包括平面安置的节地墓穴和立体安置的骨灰格位两类;生态葬为不保留骨灰的安置形式,占地最校根据目前政策,传统葬除立碑外已基本退出,立碑由于用地浪费且环境负面影响大不鼓励新建,节地葬、生态葬将是未来骨灰安置的主要形式(图2)。一问:北京“生活着”多少死亡人口?1二问:到2035年,北京会有多少死亡人口?2三问:死亡人口需要哪些服务设施?3四问:死亡人口服务设施占用了多少空间资源?
寡ü└?靠捎赡壳暗?3万提高到190万,完全满足城镇死亡人口安置需求。其次,挖潜现状未妥善利用的土地,进一步补充安置空间。再次,以《殡葬管理条例》修编为契机,加强超期穴位流转,实现土地资源和建设成本双节约。总量满足需求,而布局是否合理呢?使用泰森多边形法对33家经营性公墓的服务范围进行划分后可以发现,最大与最小服务面积差距在10倍以上,经营性公墓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分布在西部浅山地区,存量穴位资源也表现出类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可见,现代公墓选址仍在很大程度上承袭着传统墓葬风水偏好(图3)。经营性公墓的安置范围与户籍不挂钩,分布失衡带来的主要是交通和生态环境问题。而公益性公墓有明确的服务范围,布局情况直接影响服务水平。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公益性公墓总计183家,其中镇级公墓40余家,其余均为村级。各区公益性公墓发展水平差距极大,平谷和顺义区已基本实现公益性公墓全覆盖,通州和大兴区的服务覆盖率约四分之一,而山区大部分属于土葬改革区,基本没有公益性公墓建设,安葬形式以散坟为主(图4)。布局优化的可实施性如何呢?选址一直是殡葬设施建设面临的难题。由于心理感受、祭扫噪声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大多数居民完全不接受或不乐意居住地与殡葬设施相邻。而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拓展,目前已有大量殡葬设施进入或接近城市开发边界,对城市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临外迁压力。图3经营性公墓已安置及未安置穴位分布情况图4公墓分布及公益性公墓安葬范围示意图由于长期的规划缺位,殡葬设施普遍存在违法占地问题,三类设施总的合规用地比例仅20%,合4平方公里。其中,殡仪馆管理相对规范,合规用地比例最高,但也仅有72%。公墓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占地违法或擅自扩大经营面积的问题
本文编号:3114536
【文章来源】:北京规划建设. 2019,(S1)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近四十年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及死亡率变动情况
,死亡服务设施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遗体临时存放设施,即太平间,一般设置于医院或殡仪馆内,不独立占地。第二部分是提供遗体告别、火化等服务的丧葬服务设施,即殡仪馆。全市目前共有殡仪馆12家,除中心城区外每区均有设置。最后是公众最为熟悉的骨灰安置设施,即公墓,可细分为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类。经营性公墓不限户籍所在地,不限户籍类型,同时也兼顾部分公益服务职能。公益性公墓仅安置本地户籍居民,不对外籍居民销售。以上三类设施均由民政部门管理,需要进行相应的审批或备案手续。无审批或备案的骨灰安置图2安葬形式与分类根据初步统计,除太平间外,目前全市殡仪馆、公墓和埋葬点三类设施占地总规模约28.87平方公里,相当于现状全市居住用地的1/50,几乎等于二环内面积的一半。现状占地已达到如此规模,让人不禁担忧至2035年新增占地需求。由于管理不规范,公墓建设跑马圈地的问题非常突出。根据初步测算,在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全市已备案或审批的公墓可设施,主要包括村级集中安葬点和散坟两类,正在逐步纳入公墓管理体系,但由于数量大、利益关系复杂,规范化管理的推进难度较大。骨灰安置形式非常丰富。按节地程度可分为传统葬、节地葬和生态葬三类。传统葬中的前四类安置棺椁,墓穴安置骨灰;节地葬包括平面安置的节地墓穴和立体安置的骨灰格位两类;生态葬为不保留骨灰的安置形式,占地最校根据目前政策,传统葬除立碑外已基本退出,立碑由于用地浪费且环境负面影响大不鼓励新建,节地葬、生态葬将是未来骨灰安置的主要形式(图2)。一问:北京“生活着”多少死亡人口?1二问:到2035年,北京会有多少死亡人口?2三问:死亡人口需要哪些服务设施?3四问:死亡人口服务设施占用了多少空间资源?
寡ü└?靠捎赡壳暗?3万提高到190万,完全满足城镇死亡人口安置需求。其次,挖潜现状未妥善利用的土地,进一步补充安置空间。再次,以《殡葬管理条例》修编为契机,加强超期穴位流转,实现土地资源和建设成本双节约。总量满足需求,而布局是否合理呢?使用泰森多边形法对33家经营性公墓的服务范围进行划分后可以发现,最大与最小服务面积差距在10倍以上,经营性公墓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分布在西部浅山地区,存量穴位资源也表现出类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可见,现代公墓选址仍在很大程度上承袭着传统墓葬风水偏好(图3)。经营性公墓的安置范围与户籍不挂钩,分布失衡带来的主要是交通和生态环境问题。而公益性公墓有明确的服务范围,布局情况直接影响服务水平。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公益性公墓总计183家,其中镇级公墓40余家,其余均为村级。各区公益性公墓发展水平差距极大,平谷和顺义区已基本实现公益性公墓全覆盖,通州和大兴区的服务覆盖率约四分之一,而山区大部分属于土葬改革区,基本没有公益性公墓建设,安葬形式以散坟为主(图4)。布局优化的可实施性如何呢?选址一直是殡葬设施建设面临的难题。由于心理感受、祭扫噪声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大多数居民完全不接受或不乐意居住地与殡葬设施相邻。而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拓展,目前已有大量殡葬设施进入或接近城市开发边界,对城市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临外迁压力。图3经营性公墓已安置及未安置穴位分布情况图4公墓分布及公益性公墓安葬范围示意图由于长期的规划缺位,殡葬设施普遍存在违法占地问题,三类设施总的合规用地比例仅20%,合4平方公里。其中,殡仪馆管理相对规范,合规用地比例最高,但也仅有72%。公墓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占地违法或擅自扩大经营面积的问题
本文编号:3114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11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