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新常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基于丽江市人口数据实证
发布时间:2021-04-07 21:57
本文基于人口数据实证分析,以丽江市人口数据为样本,主要分析了人口新常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丽江市人口在当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输出人口不足,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滑,老龄化加速到来等问题对丽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将会日益突出。基于此,结合丽江本地实际,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式和途径。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 2019,(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丽江历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趋势
7.87‰,死亡率为18.486‰,自然增长率为-0.614‰,相较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率12.95‰,死亡率6.92‰,自然增长率6.03‰,丽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丽江近些年的人口数量变动来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丽江人口总量为1204498人,而相较于第五次人口普查,丽江当时人口总量为1126646人,10年的时间,丽江人口总量增加了118123人,增长10.48%,年均增加11812人,年平均1%的增长率,截至2017年,丽江人口总量1227009,增长22511人,即丽江每年增长仅为3216人,已经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见图2)。人口增长速度的不断走低,使得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低水平模式在丽江较为凸显。2、人口内在结构总体呈现少儿人口数量下滑,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空间有限,老龄化加剧的特征可以说,合理的人口内部结构是促进丽江地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截止到2017年,18周岁以下人口数量持续下滑,18~60岁人口虽有增长,但幅摘要:本文基于人口数据实证分析,以丽江市人口数据为样本,主要分析了人口新常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丽江市人口在当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输出人口不足,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滑,老龄化加速到来等问题对丽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将会日益突出。基于此,结合丽江本地实际,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式和途径。关键词:人口问题;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流动;老龄化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人口变动对丽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编号:2017ZDX268。图1丽江历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趋势(注:数据来源:《丽江市1978—2016年统计年鉴》,丽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丽江市统计局编。)图2丽江年末总人口变动趋势(注:数据来源:《丽江市2009—2016年统计?
CONTEMPORARYECONOMICSNo.6,2019度较小;以及60岁以上人口数量加速增多的特征和趋势在丽江地区表现得愈加明显(见表1、图3)。2009—2017年,人口构成变化数据说明,“六普”时,丽江18周岁以下的人口有27305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约为22.67%。“六普”后,占比呈现下降趋势。2011—2017年,占比分别为22.04%、22.15%、21.58%、21.35%、20.84%、20.47%、20.66%。占比的逐渐下降说明输出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出现不足的问题。年龄在18周岁到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2009—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在数量以及占比总体呈现增长走势,直到2015年,该人口数量出现下滑,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逐渐回升。从数据来看,虽然从2016年起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有所回升,但占比依然持续下降。这与18周岁以下少儿人口的减少或者增长乏力以及老龄人口加速到来有着很大的关系。老龄化特征明显。国际上通行的看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基于“六普”数据发现,丽江60岁以上的人口为150189人,占人口总量1204498的比重为12.47%,远远高于国际上的通行准则,说明丽江已然是一个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程度已经非常的高。“六普”之后,这一比例持续走高。截至2017年,丽江全市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81264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达14.77%(见表2)。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无疑将会使得丽江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见图3)。3、流动人口变动状况作为生产力主体性要素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可以自由的流动。可以说,流动人口在丽江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应该加以重视。截至2016年,丽江的流动人口总量共有74541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7163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域旅游”发展回顾与展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J]. 赵黎光,刘明菊. 商业经济研究. 2018(10)
[2]农业服务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10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李天娇,荆林波. 商业经济研究. 2018(05)
[3]我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研究[J]. 刘玉丽. 商业经济研究. 2017(17)
[4]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J]. 原新,高瑗. 河北学刊. 2017(04)
[5]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J]. 李建民. 人口研究. 2015(01)
[6]云南省人口红利利用现状研究[J]. 李天顺,张文芬.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3(04)
本文编号:3124259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 2019,(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丽江历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趋势
7.87‰,死亡率为18.486‰,自然增长率为-0.614‰,相较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率12.95‰,死亡率6.92‰,自然增长率6.03‰,丽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丽江近些年的人口数量变动来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丽江人口总量为1204498人,而相较于第五次人口普查,丽江当时人口总量为1126646人,10年的时间,丽江人口总量增加了118123人,增长10.48%,年均增加11812人,年平均1%的增长率,截至2017年,丽江人口总量1227009,增长22511人,即丽江每年增长仅为3216人,已经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见图2)。人口增长速度的不断走低,使得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低水平模式在丽江较为凸显。2、人口内在结构总体呈现少儿人口数量下滑,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空间有限,老龄化加剧的特征可以说,合理的人口内部结构是促进丽江地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截止到2017年,18周岁以下人口数量持续下滑,18~60岁人口虽有增长,但幅摘要:本文基于人口数据实证分析,以丽江市人口数据为样本,主要分析了人口新常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丽江市人口在当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输出人口不足,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滑,老龄化加速到来等问题对丽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将会日益突出。基于此,结合丽江本地实际,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式和途径。关键词:人口问题;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流动;老龄化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人口变动对丽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编号:2017ZDX268。图1丽江历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趋势(注:数据来源:《丽江市1978—2016年统计年鉴》,丽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丽江市统计局编。)图2丽江年末总人口变动趋势(注:数据来源:《丽江市2009—2016年统计?
CONTEMPORARYECONOMICSNo.6,2019度较小;以及60岁以上人口数量加速增多的特征和趋势在丽江地区表现得愈加明显(见表1、图3)。2009—2017年,人口构成变化数据说明,“六普”时,丽江18周岁以下的人口有27305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约为22.67%。“六普”后,占比呈现下降趋势。2011—2017年,占比分别为22.04%、22.15%、21.58%、21.35%、20.84%、20.47%、20.66%。占比的逐渐下降说明输出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出现不足的问题。年龄在18周岁到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2009—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在数量以及占比总体呈现增长走势,直到2015年,该人口数量出现下滑,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逐渐回升。从数据来看,虽然从2016年起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有所回升,但占比依然持续下降。这与18周岁以下少儿人口的减少或者增长乏力以及老龄人口加速到来有着很大的关系。老龄化特征明显。国际上通行的看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基于“六普”数据发现,丽江60岁以上的人口为150189人,占人口总量1204498的比重为12.47%,远远高于国际上的通行准则,说明丽江已然是一个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程度已经非常的高。“六普”之后,这一比例持续走高。截至2017年,丽江全市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81264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达14.77%(见表2)。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无疑将会使得丽江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见图3)。3、流动人口变动状况作为生产力主体性要素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可以自由的流动。可以说,流动人口在丽江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应该加以重视。截至2016年,丽江的流动人口总量共有74541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7163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域旅游”发展回顾与展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J]. 赵黎光,刘明菊. 商业经济研究. 2018(10)
[2]农业服务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10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李天娇,荆林波. 商业经济研究. 2018(05)
[3]我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研究[J]. 刘玉丽. 商业经济研究. 2017(17)
[4]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J]. 原新,高瑗. 河北学刊. 2017(04)
[5]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J]. 李建民. 人口研究. 2015(01)
[6]云南省人口红利利用现状研究[J]. 李天顺,张文芬.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3(04)
本文编号:3124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1242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