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9-21 22:27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流动范围与城市吸引场高度相关,城市等级越高,越趋向于省际流动,距离衰减越不明显;等级越低,越趋向于市内流动,地理邻近效应越明显。流动时间呈现出短期性(1~2年)与长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短期性随城市等级的下降而递增,长期性则随城市等级而递减。农业户口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三低一高"(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技能就业化和高性别化)是流动人口的最基本人口学特征。经济因素对人口的流动仍具有主导作用。
【文章来源】: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39(0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省际、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占总流动人口比例
国外学者通常将人口迁移分为暂时性迁移、永久性迁移、循环迁移。中国当前的人口流动属于往返于流入地与流出地的钟摆式循环流动[16]。将流动时间分为“0.5~1年”“1~2年”“2~3年”“3~4年”“4~5年”“5~6年”“6~7年”和“7年以上”8个时段。结果发现:流动时间呈现出短期性(1~2年)与长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总体上看,以3年以下流动为主,占比43.9%;其中“1~2年”最多,占比18.8%,说明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存在明显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且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流量趋于下降。与此相对,同时还存在着长期性和稳定性,“7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占比高达25%左右,说明人口流动的终极目标是定居,当时间足够长时,流动人口追求稳定性。从时间演变来看,流动人口从2011年到2017年短期性的流动人口在减少,长期性的流动人口在增加。0.5~1年,从2011年到2017年,流量在逐渐递减,从1年以后的时间段,基本趋于递增的趋势。从城市等级角度考察,流动时间仍然表现为短期性和长期性并存的现象,但是不同城市等级之间流动时间的长短存在差异。短期性随城市等级提高而递增,长期性则递减。低等级城市更偏好“短期化”,而高等级城市更偏向于“长期化”。以“1~2年”为拐点,之前短期性与城市等级呈正相关,之后与等级呈负相关;但长期性(“7年以上”)与城市等级无关,在各级城市中均有很好的表现。说明当城市等级较低时,对流动人口未能发挥“稳定器”作用;当城市等级较高时,人口流入后更倾向于定居。2.4 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 孙桂平,韩东,贾梦琴.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4)
[2]安徽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杨超,焦华富,耿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6)
[3]现阶段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变动的新特点及服务管理创新[J]. 梁勇,马冬梅. 理论与改革. 2018(01)
[4]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王劲峰,徐成东. 地理学报. 2017(01)
[5]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问题探析——以沿海三大城市群为例[J]. 孙阳,姚士谋,陆大道,张落成. 地理科学. 2016(12)
[6]中国城市人口迁移和创新[J]. 许诺,吕拉昌,黄茹,胡海鹏.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02)
[7]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以福建省为例[J]. 田盼盼,朱宇,林李月,张苏北. 人口学刊. 2015(06)
[8]山西省迁移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经济因素分析[J]. 秦志琴.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1)
[9]河南省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及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J]. 黄向球,苗长虹,麻永建,吕可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4)
[10]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 马红旗,陈仲常. 人口研究. 2012(06)
本文编号:3402609
【文章来源】: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39(0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省际、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占总流动人口比例
国外学者通常将人口迁移分为暂时性迁移、永久性迁移、循环迁移。中国当前的人口流动属于往返于流入地与流出地的钟摆式循环流动[16]。将流动时间分为“0.5~1年”“1~2年”“2~3年”“3~4年”“4~5年”“5~6年”“6~7年”和“7年以上”8个时段。结果发现:流动时间呈现出短期性(1~2年)与长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总体上看,以3年以下流动为主,占比43.9%;其中“1~2年”最多,占比18.8%,说明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存在明显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且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流量趋于下降。与此相对,同时还存在着长期性和稳定性,“7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占比高达25%左右,说明人口流动的终极目标是定居,当时间足够长时,流动人口追求稳定性。从时间演变来看,流动人口从2011年到2017年短期性的流动人口在减少,长期性的流动人口在增加。0.5~1年,从2011年到2017年,流量在逐渐递减,从1年以后的时间段,基本趋于递增的趋势。从城市等级角度考察,流动时间仍然表现为短期性和长期性并存的现象,但是不同城市等级之间流动时间的长短存在差异。短期性随城市等级提高而递增,长期性则递减。低等级城市更偏好“短期化”,而高等级城市更偏向于“长期化”。以“1~2年”为拐点,之前短期性与城市等级呈正相关,之后与等级呈负相关;但长期性(“7年以上”)与城市等级无关,在各级城市中均有很好的表现。说明当城市等级较低时,对流动人口未能发挥“稳定器”作用;当城市等级较高时,人口流入后更倾向于定居。2.4 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 孙桂平,韩东,贾梦琴.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4)
[2]安徽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杨超,焦华富,耿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6)
[3]现阶段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变动的新特点及服务管理创新[J]. 梁勇,马冬梅. 理论与改革. 2018(01)
[4]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王劲峰,徐成东. 地理学报. 2017(01)
[5]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问题探析——以沿海三大城市群为例[J]. 孙阳,姚士谋,陆大道,张落成. 地理科学. 2016(12)
[6]中国城市人口迁移和创新[J]. 许诺,吕拉昌,黄茹,胡海鹏.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02)
[7]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以福建省为例[J]. 田盼盼,朱宇,林李月,张苏北. 人口学刊. 2015(06)
[8]山西省迁移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经济因素分析[J]. 秦志琴.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1)
[9]河南省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及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J]. 黄向球,苗长虹,麻永建,吕可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4)
[10]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 马红旗,陈仲常. 人口研究. 2012(06)
本文编号:3402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4026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