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 ——以京津沪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29 10:29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人口迁移也经历着内在机制和外在形态两方面的深刻变革,其突出的表现就是非正式人口迁移规模的不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成为非正式人口迁移的重要流入地。另一方面,中国在20世纪后期还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但中国的人口转变在空间上又是不平衡的,城乡和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当广大农村地区还在面临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压力时,人口转变超前大城市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了极低水平,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阶段。人口转变的不平衡性和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共同作用,使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既有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乡城人口迁移的特点,又具备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后期替代人口迁移的特点。这种独特的人口迁移过程既为农村和落后地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又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口机会窗口;不仅有效地调节了城乡和地区之间人口结构的差异,同时也改变了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人口发展趋势。京津沪是目前中国人口转变最超前的城市,也是吸引非正式迁移人口最多的城市,因而,我们以这三个城市为例,...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 ——以京津沪为例


中国人口转变第一阶段

中国人口转变,总和生育率


国的人口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近年来,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略有上升,2008年最高达到7.06%O;人口出生率则在稳定低生育率水平的基础上,从19.68%o开始了拾级而下的趋势(图3一3),2008年的人口出生率仅为12.14960,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只有5.08%o。目前中国总和生育率水平,官方的数据显示在 1.8左右,但大多数研究都认为,200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在 1.5一 1.8之间””,但也有研究认为中国的实际生育率远低于此,如郭志刚(2004)认为“所有应用实际调查和普查数据计算的总和生育率水平都表明2000年的TFR在 1.3左右””9。虽然对中国目前的低生育率水平的具体程度仍然存在争议,但低于替代生育水平却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中国人口转变,稳定低生育率


第三章人口转变背景下的非正式迁移 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图3一2中国人口转变第二阶段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三阶段:低生育率水平阶段 (1991年至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近年来,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略有上升,2008年最高达到7.06%O;人口出生率则在稳定低生育率水平的基础上,从19.68%o开始了拾级而下的趋势(图3一3),2008年的人口出生率仅为12.14960,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只有5.08%o。目前中国总和生育率水平,官方的数据显示在 1.8左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张文宏,雷开春.  社会学研究. 2008(05)
[2]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 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  人口与发展. 2008(01)
[3]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J]. 刘林平,张春泥.  社会学研究. 2007(06)
[4]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J]. 谢桂华.  社会学研究. 2007(05)
[5]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与大城市发展[J]. 原新,万能.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6]中国城乡迁移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J]. 张烨霞,靳小怡,费尔德曼.  中国人口科学. 2007(03)
[7]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J]. 李培林,李炜.  社会学研究. 2007(03)
[8]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基于Oaxaca-Blinder和Quantile方法的分解[J]. 邓曲恒.  中国人口科学. 2007(02)
[9]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J]. 李春玲.  江苏社会科学. 2007(02)
[10]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J]. 李芝倩.  南开经济研究. 2007(01)

硕士论文
[1]社会资本与进城农民的社会融入[D]. 张炜.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13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413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