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太原都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2 10:28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口网格化空间模型,并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2010-2017年太原都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太原都市区人口集中于中、南部地区,且沿汾河两岸分布,2010-2017年都市区的两个核心间联系大大加强;②2010-2017年,太原都市区人口分布趋于分散不均衡态势有所减弱;③太原都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文章来源】:科技和产业. 2020,20(03)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太原都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


太原都市区区位图

空间分布,太原,都市区,人口


结果表明,总体估算效果较好,格网化模拟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实际人口分布。由图2可看出,2010与2017两个年份太原都市区人口空间分布从空间上来看主要表现为:①以汾河为轴线分布于河岸两侧,人口分布在空间上表现为一大一小两个人口集聚区,即太原主城区和太原—晋中共建区。太原是山西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口集聚特征明显,也是太原都市区的中心区。太原—晋中共建区是晋中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两个年份的人口分布格局情况来看,该区经济发展较快,人口集聚相对迅速;②从局部来看,2010年河东人口集中度远高于河西,城市内部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且太原主城区与太原—晋中共建区两个人口集聚核心相对独立,周边县域范围人口分布相对分散,都市区内部人口空间分布结构极不平衡。2017年汾河两侧人口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河东人口集中度大幅下降,河西人口规模有所增加。此外,太原—晋中共建区人口规模增加明显,周边县域人口分布格局趋于集中,且向太原主城区和太原—晋中共建区两个核心区不断集聚。

散点图,都市区,人口密度,太原


通过计算获得2010和2017年太原都市区人口密度分布的Moran’s I局部散点图(图3),分析不同时期太原都市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局部特征。四个象限依次表示“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其中,第一和第三象限表示存在空间正相关,第二和第四象限表示存在空间异质性。由图可看出(图3),太原都市区多数乡、镇、街道级行政单元在第一和第三象限,说明大部分乡镇街道单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局部来看,第三象限“低-低集聚”点相对集中,说明该象限各行政单元之间人口密度差异较小,而第一象限点相对分散,说明落入该象限的各行政单元间人口密度差距较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婧,刘奔腾,李裕瑞.  地理研究. 2018(09)
[2]城市群视角下中国人口分布演变特征[J]. 张国俊,黄婉玲,周春山,曹永旺.  地理学报. 2018(08)
[3]基于夜间灯光与LUC数据的川渝地区人口空间化研究[J]. 胡云锋,赵冠华,张千力.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01)
[4]东北三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于婷婷,宋玉祥,浩飞龙,阿荣.  地理科学. 2017(05)
[5]1935-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J]. 杨强,李丽,王运动,王心源,陆应诚.  地理研究. 2016(08)
[6]2000~2010年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变动特征研究[J]. 曾文,张小林,向梨丽,王亚华.  地理科学. 2016(01)
[7]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J]. 谷国锋,贾占华.  人口与发展. 2015(06)
[8]基于多源信息的人口分布格网化方法研究[J]. 柏中强,王卷乐,姜浩,高孟绪.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06)
[9]基于DMSP/OLS与土地利用的江苏省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J]. 黄杰,闫庆武,刘永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05)
[10]1982~2010年湖北省人口分布格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J]. 龚胜生,陈丹阳,张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05)



本文编号:3536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536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