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储蓄率的动态演化
本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储蓄率的动态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不降反升,而且过去30多年区域储蓄率的变化与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差异,这些都与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提出的老年人口负担理论不符。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寿命与负担效应的三期世代交替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分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由寿命延长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既能解释中国储蓄率在时间上的上升趋势也能解释区域间的梯度差异,而老龄人口负担上升并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明显的负效应,也对储蓄率在时间和区域间的变化均没有解释力。运用实证模型的结果,本文还对2015~2050年中国区域储蓄率的走势进行了预测,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寿命延长带来的正效应会相对减弱而老年负担效应会增强,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净效应发生正负转换。在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东部和中部储蓄率从2015年开始快速下降,西部储蓄率到2030年左右也会迎来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点,最终各区域间储蓄率的梯度差异会缩小并发生反转。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数理经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寿命效应 负担效应 国民储蓄率 区域差异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低消费的原因与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期政策与长效机制研究”(13AJL004) 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891) 上海市曙光计划“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中国未来人口红利开拓研究”(12SG33) 上海市文化创意重点项目“文化创意消费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2014111029)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支持计划等项目的研究资助
【分类号】:F832.22;C92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几十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推行,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改善,使得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迅速上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至今已经超过75岁,60多年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10年01期
2 陈斌开;陆铭;钟宁桦;;户籍制约下的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10年S1期
3 陈卫;;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华;王文;惠峰;;西安地区首次献血后再次献血人群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年12期
2 刘文婷;马嘉铭;;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当代经济;2011年22期
3 熊火金;;劳动力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杨汉平;杨思斌;李敏;;金融危机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及法律调整的适应[J];法学杂志;2010年06期
5 渠慎宁;杨丹辉;;中国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峰值测算[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1期
6 沈琴琴;潘泰萍;张艳华;;关于工会在劳动力市场发展进程中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沈琴琴;;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态势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万广华;;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80%[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6期
9 李菲;侯璇;;多重分割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1年02期
10 秦俊法;;中国的百岁老人研究Ⅱ.百岁老人的死亡率、生存率和发展趋势[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付立春;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郝东阳;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霞;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伟伟;外资代工模式下本土企业升级的市场环境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婧芝;居住区老年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戴心悦;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乐川;我国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可行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梅秀花;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6 刘静;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彭进;房地产价值评估收益还原法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8 韦芳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亮亮;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杨军;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3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4 保罗·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5 周绍杰;张俊森;李宏彬;;中国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消费和储蓄行为:一个基于组群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年04期
6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7 叶海云;试论流动性约束、短视行为与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8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9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10 杨汝岱;朱诗娥;;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兰;;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背后真相[J];人民文摘;2014年06期
2 冯君莲,文凤华,何琳洁,兰秋军;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胡晓春;;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家悦;;从高储蓄率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J];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6 陈如;李杏;;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J];学海;2010年03期
7 梁东黎;;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J];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8 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9 邓文平;;对持续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4年01期
10 李恩成;蔡骑鹏;周凯玲;;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对储蓄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李正信;美国储蓄率创历史最低[N];经济日报;2004年
2 记者 肖敏 李志勇;高储蓄率是把“双刃剑”[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余丰慧;国情决定中国要保持适当储蓄率[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N];证券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聂国春;降低储蓄率要先完善社会保障[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6 刘效仁;降低储蓄率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N];中国工业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谷重庆;竞争性储蓄: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余丰慧;国情决定中国应保持恰当储蓄率[N];各界导报;2009年
9 叶秋;低储蓄率将长期腐蚀“美国优势”[N];证券时报;2012年
10 莫开伟;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之痒 百姓之痛[N];证券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马常栋;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3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4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7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8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9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储蓄率的动态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96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