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往关于户籍制度对收入的影响的诸多研究基本上遵循的是工资差异分解模型的思路。然而,将外来人口和本地市民的工资收入差异进行分解,无法克服样本选择性与遗失关键变量带来的偏误。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用新近发展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来控制样本选择偏误,并采用自抽样法(Bootstrap)法进行统计推断,以克服小样本偏误,试图回答户籍限制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非常显著,克服选择性偏误之后的负向效应要高于普通回归结果和代理变量回归结果;(2)户籍限制对倾向得分较低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效应是正向的,对倾向得分较高(能力较高)的流动人口产生影响为负;(3)这一不利影响随着市场化进程推进变得更显著。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户籍 流动人口 选择性偏误 倾向得分匹配法 HTE 模型
【分类号】:C92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户籍制度是一项与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密切相关的制度,在当下中国现实中,户籍制度除了执行登记和管理人口的职能外,还与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密切相关(王美艳、蔡f ,2008;陆益龙,2008)。户籍制度形塑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外来人口的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以及就业保障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2 张智勇;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歧视形成之根源[J];农村经济;2005年04期
3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4 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年06期
5 谢桂华;;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J];社会学研究;2007年05期
6 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J];社会学研究;2007年03期
7 谢嗣胜;姚先国;;农民工工资歧视的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04期
8 韦伟,傅勇;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口流动模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9 蔡f ;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谌新民;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就业效率的改进——基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一种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2期
2 黄瑞芹;农民工进城就业歧视政策的外部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12期
3 冯涛;;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标准全球化[J];比较法研究;2006年01期
4 张彬;;从“解构”走向“结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趋势[J];长白学刊;2006年04期
5 刘丽娟;;关于农民工就业权益缺失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程贯平;劳动力市场分割文献述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黄云森;傅霖;陈可期;刘冬;江魁;秦斌;蒙春生;陈锦繁;;劳务工教育培训信息化解决方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李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探讨[J];沧桑;2006年06期
9 唐茂华;工资差异、城市生活能力与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中国背景的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2005年04期
10 秦秋红;;人力资本视角下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财经论丛;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其友;;居民劳动要素供给行为变迁的制度解释[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叶建亮;;歧视性公共产品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对户籍制度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杜德印;李强;;市场经济下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对北京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4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教育、健康与农民收入增长——来自转型期湖北农村的证据[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胡向军;;农民工与城市社会安全问题关系之初探[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肖琼辉;;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飞勇;;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毅杰;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李芝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永远;替代效应下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李文;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刘晓峰;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5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李宁;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熊吉峰;转轨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公维才;论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黄映晖;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海强;我国就业歧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2 何少;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3 宋晓巍;我国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郭慧敏;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三农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徐海英;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市场制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唐东方;城乡统筹就业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征用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8 韩光远;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9 邱振勉;福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廖龙辉;当前城市外来民工犯罪的社会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风云;农村外出劳动力收益与人力资本状况相关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4期
2 夏先良,王迎新;中国户口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4期
3 聂盛;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从所有制分割到行业分割[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6期
4 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周业安,赵坚毅;市场化、经济结构变迁和政府经济结构政策转型——中国经验[J];管理世界;2004年05期
6 张钢,徐贤春,刘蕾;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政府能力的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7 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8 侯红娅,杨晶,李子奈;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4年07期
9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10 姚先国,盛乐;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人力资本产权分析[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希哲;有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理论再思考[J];南方人口;2001年01期
2 叶健夫,彭启鹏,黄春红,刘建民,钟作勇;广东流动人口问题研究[J];统计与预测;2003年03期
3 李建璋;;流动人口别样的生存方式[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8年01期
4 李文耀;;实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一基三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03期
5 黄公元;经济流动人口对我国人口控制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6 高振民;城市类型与外出流动人口的特征[J];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03期
7 曾艳红;武汉市与其它大城市流动人口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04期
8 何金定;从几个大城市看我国流动人口的特征影响及对策[J];南方人口;1998年03期
9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通知[J];浙江政报;2001年34期
10 张春林,王世福;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新机制[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艳;;广东省流动人口浅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苗瑞凤;;农村进城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蔡蓉;方晓义;;流动人口主观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陈颐;;流动人口实际生育规模与人口控制——基于厦门市与全国外出打工人口调查样本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永浮;周成虎;鲁奇;;北京市流动人口的预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德;朱查松;;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集聚的消极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杜瑜;王传胜;樊杰;;外部性作用下广东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耀方;方晓义;熊青;李晓铭;;流动人口歧视意识的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郑利;;西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初探[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陈少君;戴新民;李顺来;纪红;;流动人口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对武汉市汉正街流动人口的性剖析[A];湘鄂赣首届性与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远;老龄化挑战与城市户籍改革[N];文汇报;2011年
2 杞绍海;禄丰县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措施[N];楚雄日报(汉);2008年
3 通讯员 张美琴 记者 骆战红;玉环——推行流动人口计生双向协作管理[N];台州日报;2008年
4 慕川;同城·同爱[N];徐州日报;2008年
5 席波 崔丙申;鹤壁“温暖工程”惠及流动人口[N];中国特产报;2008年
6 江苏省无锡市人口计生委;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N];中国人口报;2008年
7 通讯员 杨立强 特约记者 钱宪庚;有人管事 有钱办事 有章理事[N];中国人口报;2008年
8 凉州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郑宏元;凉州区人口计生局多措并举温暖返乡人[N];武威日报;2009年
9 通讯员刘新华;阿克陶县多措提升城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水平[N];克孜勒苏报;2009年
10 陈楠半;临夏市城南办五措并举服务流动人口[N];民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任振宇;中国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5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9 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10 金小桃;战略管理视角中的人口发展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蕾;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邬友;牧区城镇流动人口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全芳;流动人口行为变异及其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路;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方志;两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王薇;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分析[D];南开大学;2008年
7 徐丽娟;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代际生育意愿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文哲;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韦小丽;福建省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分类分区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8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9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