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长三角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耦合协调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1:24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耦合协调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发展 人口素质 投影寻踪模型 耦合协调度 长三角地区


【摘要】:文章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进行评价,并对两者的耦合协调性与相对发展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16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区域分异仍较为突出;较经济发展而言,人口素质相对滞后,且地区间差异逐步扩大。期间,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耦合协调度整体有所提升,但提升程度有限且呈现出局部极化、分异突出的现象;协调发展较好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区其经济水平与人口素质表现为同步发展,而人口素质相对滞后的嘉兴、南通、宁波等地区,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拖累。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计量经济研究会;南昌大学理学院;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经济发展 人口素质 投影寻踪模型 耦合协调度 长三角地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01161) 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403011;201310403012)
【分类号】:C924.2;F127
【正文快照】: 0引言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分配不均使得人口素质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国民经济与人口素质协同发展、互相推动,两者间存在着天然的交互耦合关系,只有两者达到耦合协调状态,方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然而,有学者研究发现,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杜湘红;;张家界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年20期

2 孟德友;陆玉麒;樊新生;史本林;;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南县域交通与经济协调性评价[J];地理研究;2013年11期

3 邓楚雄;谢炳庚;李晓青;刘利科;向云波;;基于投影寻踪法的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地理研究;2013年11期

4 方法林;金丽娇;张岳军;;基于齿轮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5 陈文峰;;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南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12年09期

6 刘浩;张毅;郑文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7 许燕;屈云龙;;人口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1年01期

8 程前昌;毛蒋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其空间分异[J];人文地理;2009年03期

9 肖周燕;;层次分析法在人口素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成;金川;赵彪;张峰;;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省际空间差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7期

2 张竟竟;郭志富;;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6期

3 白彩全;尹海钊;易行;丁峰;;长三角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耦合协调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年10期

4 樊鹏飞;郭椿阳;刘志丹;段朋辉;陈常优;梁流涛;;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5 宋成舜;熊征;刘懿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障碍因子研究——以咸宁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2期

6 薛华菊;唐仲霞;方成江;范钟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青海省旅游—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年04期

7 饶映雪;戴德艺;刘成武;;武汉市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06期

8 蓝满榆;匡耀求;王德辉;;广东劳动力分布与经济协调情况及人居环境影响[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9 潘润秋;刘瑛慧;孙焕芳;;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分析——以河南省县(市、区)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年03期

10 张仕超;魏朝富;;新型四化下耕地集约利用的时代要求与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峰;;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南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12年09期

2 杜涛;贾春香;;耕地集约利用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3 张晓瑞;王振波;;基于PP-DEA模型的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4 赵京;杨钢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5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铁路客运网络的省际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J];地理研究;2012年01期

6 邓楚雄;谢炳庚;李晓青;贺曲夫;朱东国;;长沙市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7 刘传明;张义贵;刘杰;董留群;;城市综合交通可达性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基于“八五”以来淮安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12期

8 方斌;王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社会责任价值补偿[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9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梁双波;;长三角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10 吴郁玲;冯忠垒;周勇;胡娟;;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丁贻勋,杨清明,彭建国,刘敢新,方声一,游滨;三峡库区贫困县与相对富裕县人口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衣艳芳;人口素质刍议[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葛慧洁;人口素质与教育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J];西北人口;2001年03期

4 刘书越,刘春魁;入世:对我国人口素质提出挑战[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年01期

5 张子珩,冯九璋;可持续发展中的江苏人口素质研究[J];人口研究;2002年02期

6 王轲道;浅谈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姚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素质刍议[J];西北人口;2002年03期

8 郭尚民 ,张本刚;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J];理论界;2003年02期

9 贾一帆;我国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习;2003年07期

10 王淑华;关于科技、教育与人口素质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谋静;袁宗一;李谋虑;;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2 李媛;张飞虎;;知识经济与人口素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杜娜;张雯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现状分析——以贵州省天柱县渡马乡乡镇、桂脚村为个案[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邹琴;;开展优生教育 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5 姚莲英;;抓好“三优”服务工作 为提高初生人口素质做贡献[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6 关淑芳;;加强三优工作的指导 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7 丁延玲;;提高人口素质对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其途径[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8 李淑珍;;怎样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9 吴林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战略思考[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10 米红;韩娟;;深圳人口素质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关联模式探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徐丹;省政协人口素质调研组莅临我市[N];驻马店日报;2007年

3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姚旭 张丽娟 孙烨;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7年

4 记者孙晓华;关注人口问题 提高人口素质[N];抚顺日报;2011年

5 ;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N];潮州日报;2012年

6 李鑫 范永军;阿盟加大投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N];内蒙古日报(汉);2012年

7 记者 彭建基 特约记者 吴文颂;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素质转型升级[N];西江日报;2012年

8 特派记者 郑照魁;职能增强有利提高人口素质[N];南方日报;2013年

9 记者 赵静;实现“双降”目标提高人口素质 为同步小康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N];铜仁日报;2013年

10 杨新智 潘友英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鲤中街道办事处;关于提高人口素质的几点认识[N];中国人口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俊霞;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源开发[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梅花;韩国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7年

2 袁颖;浅析提高人口素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D];吉林大学;2004年

3 饶伟;我国人口素质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4 甄静静;乌鲁木齐市人口素质发展水平分析[D];新疆大学;2013年

5 周姣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素质结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6 张良;低水平的人口素质与非洲发展研究(1960年代-21世纪初)[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钰;东西部人口素质差异成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徐梅;成都市人口素质发展水平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杰;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龙翠芳;贵州省出生人口素质偏低调查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30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530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9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