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潘光旦人口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1:25

  本文关键词:潘光旦人口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潘光旦 人口问题 优生思想 位育思想


【摘要】:潘光旦是建国初期著名学者之一,他生平著述颇丰,涉及多个学科,比如优生学、社会学、教育学、性心理学等等,对学术界贡献巨大。在其诸多学术成果当中,涉及到人口质量与民族人口素质的论述最多,这与其在美留学期间所修的生物学、遗传学与优生学学科不无相关,同时也是受到当时列强入侵、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认为要解决国家危难、民族生死存亡的困境,最重要的落脚点就是民族人口的问题。由此引发他对于人口问题重视与深入研究。潘光旦人口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优生学思想。潘光旦关注的是遗传基因,他认为要改善民族整体的素质,首先应该关注遗传基因,基因作为内因,在人口素质提高这个问题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保证了遗传基因的质量,民族成员的素质才有可能得以改善。其二,是位育思想。潘光旦认为,要想提高人口素质,仅靠遗传基因的选择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环境选择作为必要的配合。而“位育”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人和环境之间有一个和谐共处的平衡点,只有达到了这个平衡点,才能使万物与人类达到和谐,才能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生活状况的改善。而这个平衡如何达到?这就是关键的问题。首先,如果环境本身适宜人的生存与发展,那么人与环境的和谐自然可以实现;但如果环境本身不适宜人的生存与发展,那么人对于环境也会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或迁徙到适宜的环境当中,或就地改造环境,使其能够与人达到“平衡”。这里的“环境”,不仅是指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政策环境等与人的成长及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人文环境。综上,本文的重点探讨的是潘光旦的优生学思想与位育思想,以及两者的关系,以期对于潘光旦思想的研究提供借鉴或帮助。
【关键词】:潘光旦 人口问题 优生思想 位育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2-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引言10-13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本文的目的及意义11-13
  • 1.2 文献回顾13-15
  • 1.2.1 学术专著13-14
  • 1.2.2 学术论文14-15
  • 1.2.3 已有文献的评价15
  • 1.3 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15-16
  • 2. 潘氏人口思想的背景研究16-23
  • 2.1 人口思想的社会背景16-19
  • 2.1.1 家庭环境与国内学习背景16-17
  • 2.1.2 留美学习17-19
  • 2.1.3 归国执教19
  • 2.2 人口研究的思想背景19-23
  • 2.2.1 优生学基础20-21
  • 2.2.2 从生物学向社会学的扩展21-23
  • 3 人口问题的研究方法23-26
  • 3.1 调查问卷法23-24
  • 3.2 文献资料法24
  • 3.3 潘氏研究方法的评述24-26
  • 4 人口思想内容(一)优生思想26-30
  • 4.1 近代伶人的传承问题27-28
  • 4.2 中国望族研究28-30
  • 5. 人口思想内容(二)位育思想30-45
  • 5.1 人口与民族31-35
  • 5.1.1 民族的病象31-32
  • 5.1.2 民族卫生与民族健康32-34
  • 5.1.3 民族教育34-35
  • 5.3 人口与家庭35-39
  • 5.3.1 婚姻35-37
  • 5.3.2 家庭制度37
  • 5.3.3 生育限制37-39
  • 5.4 人口与战争39-41
  • 5.4.1 抗战对民族的影响39-40
  • 5.4.2 抗战与人口选择40-41
  • 5.5 人口与环境41-45
  • 5.5.1 人口品质与人口数量41-43
  • 5.5.2 人口流动与人口政策43-45
  • 6 潘光旦人口思想评价45-48
  • 结论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4
  • 附录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冰峰;;潘光旦的“位育”教育思想探微[J];兰台世界;2014年28期

2 史飞翔;;“活字典”潘光旦:我的钱全买书了[J];文史博览;2014年08期

3 徐前权;刘小峰;;“差序格局”:诠释于经典与现实之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刘易平;;潘光旦“人文科学必须东山再起”的论断对于当前青少年教育的启示[J];北京青年研究;2014年01期

5 薛立若;;清华大学 潘光旦:救救社会学[J];看历史;2012年06期

6 蒋功成;;既非鲜花,也非毒果——论优生学在近代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特殊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10期

7 蒋功成;;新旧优生学的区别及其社会建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杨奎松;;思想改造运动中的潘光旦——潘光旦“历史问题”的由来及其后果[J];史林;2007年06期

9 蒋功成;;文化解释的生物学还原与整合——评《潘光旦文集》中的人文生物学和新人文思想[J];社会学研究;2007年06期

10 蒋功成;;潘光旦先生优生学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夏佳佳;潘光旦与中国近代优生学的创立[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丽艳;潘光旦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李s,

本文编号:530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530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d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