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02:20

  本文关键词: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流动 二元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摘要】:中国正在并将持续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期,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轨期,这一期间,劳动力市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存在着二元的经济结构,伴随这一结构的将是大范围的人口流动,而这一逐渐凸显的人口流动现象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长河中,劳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各种形式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中国这一人口大国,随着市场化经济进程的推动与改革开放的深化,人口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进入老龄化的高速度、难以与产业结构升级匹配的劳动力群体、户籍制度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等问题都束缚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回顾人口流动理论与人口流动的原因与机理,能够进一步探寻改善劳动力市场出现的现实问题的方法,进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围绕人口流动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将分为四个部分展开。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阐述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在总结现今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与模式的背景下,试图探寻人口流动对于经济运行多层面影响的现实意义。同时,总结本文的研究方法、梳理本文的结构框架。其次,本文将在第二部分研究综述部分回顾典型人口流动理论及模型,厘清国内外对于人口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对本文后续涉及的理论与模型做出重点的介绍与论述。再次,本文将在第三部分进入核心问题的研究,用较大篇幅来分析人口流动的现象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所产生的影响。人口的流动对于经济的发展既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也相互施加着重要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包括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就业情况、产业结构及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等现实经济问题都有深远的影响。虽然人口流动对这些经济问题的解决并不一定完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部分试图寻求人口流动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应用到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最后,文章的第四部分将根据各部分的结论试图总结并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以期在分析论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文在理论的框架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来看,笔者初步得出如下结论,认为人口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口的流动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人口的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从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到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供给,再到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都为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贡献。尽管“民工荒”这种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使得仅靠增加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遇到了阻碍,也使得“刘易斯拐点”出现的争议甚嚣尘上,但在一定时期内,中国仍将处于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中,除了改变增长模式外,也应继续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兑现人口红利。 其次,人口的流动固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却因为城乡的不均衡发展,未能明显改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象。经济的发展除了促进经济增长外也要促进收入的合理分配,在二元经济理论中,收入的差距会被人口的流动所熨平,最终实现一元经济结构,但因中国户籍制度等制度性障碍,长期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城乡之间在资源禀赋、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等方面都存在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使得人口流动对于收入分配改善的作用表现不足。 再次,人口的流动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影响都表现为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作用。人口的流动需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来消化,而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也同时需要人口的进一步合理流动来实现。无论是产业结构变化与劳动者技能之间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还是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求职期间的摩擦性失业,都需要通过消除流动人口的就业障碍、改善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结构来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率。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任务需要人口在地区与产业间合理流动来完成。 最后,人口流动对于城乡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的作用。中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模式与回流现象造成了农村老龄化快于城市老龄化速度的现象,并因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城乡的覆盖差异,使得城乡养老模式表现不同的问题。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的同时要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从而影响城乡养老问题的改善,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与和谐。
【关键词】:人口流动 二元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24.24;F1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引言8-12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现实意义9-10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10-11
  • 1.4 本文结构11-12
  • 2 研究综述12-18
  • 2.1 国外学者对于人口流动的研究综述12-16
  • 2.2 国内学者对于人口流动的研究综述16-18
  • 3 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8-35
  • 3.1 人口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影响18-23
  • 3.1.1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19-20
  • 3.1.2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20-21
  • 3.1.3 20世纪中后期至今21-22
  • 3.1.4 小结22-23
  • 3.2 人口流动对我国就业的影响23-28
  • 3.2.1 人口流动对于“有人无岗”现象的影响24-25
  • 3.2.2 人口流动对于“有岗无人”现象的影响25-27
  • 3.2.3 小结27-28
  • 3.3 人口流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28-31
  • 3.4 人口流动对我国老龄化及养老的影响31-35
  • 3.4.1 人口流动对我国老龄化的影响31-32
  • 3.4.2 人口流动对于城乡养老问题的影响32-34
  • 3.4.3 小结34-35
  • 4 结论与政策建议35-38
  • 4.1 结论35-36
  • 4.2 政策建议36-38
  • 参考文献38-41
  • 后记41-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云廷;;城市竞争条件下的技能型劳动力迁移及其城市策略[J];城市;2009年04期

2 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3 严超;常志霄;;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1995-200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1年06期

4 王云娜;孙海娟;;从区域经济差异角度看我国的人口流动[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7期

5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6 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与经济;2004年04期

7 方慧;;“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二元经济的人口流动模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王新军;刘玮玮;;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动因的实证分析——基于新劳动力迁移理论[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07期

9 邹湘江;吴丹;;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J];人口学刊;2013年04期

10 梁霄;;“民工荒”现象与刘易斯拐点[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3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4 张祺;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晶晶;中国人口流动与农村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涛;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D];集美大学;2011年

3 何少;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4 王丽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袁博;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杨炯;人口流动视角下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简鑫;北京市人口迁移动力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张帆;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中国人口流动模型研究及政策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9 吴晰;吉林省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22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622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f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