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背景下兰州市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15:08
本文关键词:人口流动背景下兰州市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这种流动以经济性的流动为主,他们离开传统的聚居区,流向经济发达的周边地区,不仅对流向地的人口分布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原有城市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使城市民族关系进一步复杂化。由于少数民族人口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除了交流融合之外,,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着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作为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也因为其显著的地理位置、较发达的经济文化,成为周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重要的流入地,也成为民族交流融合的“十字路口”。总体看来,兰州市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和谐平等的,但仍然存在着因文化价值冲突、经济利益关系、宗教信仰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不协调、不和谐之处,小范围的民族纠纷、民族冲突依然存在。 本文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背景出发,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兰州市各民族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强调了加强兰州市民族团结教育是舒缓兰州市各民族文化冲突的有效手段,分析了当前兰州市民族团结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诸如错误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三股反动势力的渗透,西方反华势力的分化、西化和企图等,界定了兰州市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确立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的价值导向,树立各民族互相尊重和互相交流的行为模式,探讨了加强兰州市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方法,致力于形成兰州市新时期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 人口流动 兰州市 民族团结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24.2;D633
【目录】:
- 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8
- 一、 选题缘由12-13
- 二、 选题意义13-14
- (一) 理论意义13
- (二) 现实意义13-14
- 三、 文献综述14-16
- (一)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研究14-15
- (二)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15
- (三)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15-16
- (四) 社会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16
- 四、 研究方法16
- 五、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6-18
- (一) 论文的重点16-17
- (二) 论文的难点17
- (三) 论文的创新点17-18
- 第一章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冲突18-28
- 一、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各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18-22
- (一) 市场经济促进了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流动18-19
- (二) 兰州市少数民族成员的流动状况19-20
- (三)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主流20-22
- 二、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各民族文化的矛盾和冲突22-25
- (一) 兰州市各民族文化的异质性22-24
- (二) 兰州市各民族文化之间冲突的体现24-25
- (三) 兰州市各民族文化冲突的特点25
- 三、 民族团结教育是舒缓文化冲突的有效手段25-28
- (一)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26-27
- (二) 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27-28
- 第二章 兰州市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28-34
- 一、 错误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28-30
- (一) 极端的民族自决论28-29
- (二) 大民族主义29
- (三) 地方民族主义29-30
- (四) 大汉族主义30
- 二、 “三股反动势力”的渗透30-32
- (一) 宗教极端势力31
- (二) 民族分裂势力31
- (三) 暴力恐怖势力31-32
- 三、 西方反华势力的分化和西化企图32-34
- (一) 西方反华势力32
- (二) 在新疆和西藏问题上的观点32-33
- (三) 西方反华势力的分化和西化33-34
- 第三章 兰州市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内容34-42
- 一、 民族团结教育的总体原则34-36
- (一) 确立文化多元共存的价值导向34-35
- (二) 树立互相尊重和互相交流的行为模式35-36
-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36-37
- 三、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37-39
- (一) 宣传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7
- (二) “三个离不开”教育37-38
- (三) 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38-39
- 四、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教育39-40
- (一) 了解少数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39
- (二)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各种禁忌39-40
- 五、 民族团结教育的其他内容40-42
- (一)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教育40-41
- (二) 正确认识地区差距的教育41-42
- 第四章 兰州市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方法42-48
- 一、 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42-44
- (一) 生动性教育42-43
- (二) 实践性教育43
- (三) 渗透性教育43-44
- 二、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手段44-45
- (一)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理论灌输44
- (二)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44-45
- (三) 利用广播和网络传媒的力量45
- (四) 成立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社团45
- 三、 社会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45-48
- (一)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45-46
- (二) 营造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46-47
- (三) 突出社区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地位47
- (四) 地方电视台举办专题民族团结节目47-48
- 参考文献48-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2-53
- 后记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姗萍;;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0期
2 尹康平;尚兴民;田国伟;;保山市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06期
3 薛洁,玛达尼娅;在《民族问题概论》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尹绍清;;楚雄州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龙肖毅;尹可丽;杨光;;大理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大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赵旭英;胡刚;;新时期西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年24期
7 康春英;对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1期
8 邵晓霞;傅敏;;论文化身份认同类型学理论及其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9 刘志轩;周文胜;;对我国当代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的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艾政文;;对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662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66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