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龄人口死亡率的动态演变——基于年份、城镇乡、性别的分层建模视角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龄人口死亡率的动态演变——基于年份、城镇乡、性别的分层建模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长寿风险 超高龄 极值建模方法 非线性分层模型 尾部风险
【摘要】:长寿风险作为公共养老金、寿险公司关注热点,其量化的基础工作是构建动态死亡率模型。动态模型在保证可获得的各年龄死亡率拟合效果的基础上,涉及年龄外推和趋势预测两个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目前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包括:第一,对超高龄死亡率的分析尚不够充分,或者说缺乏对生存分布的尾部风险特征的合理量化。第二,缺乏对死亡率的性别、人群、区域和国别差异的系统研究。文章将超高龄人口死亡率的极值建模方法和分层建模技术纳入到动态死亡率建模中,弥补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诠释近10年来我国城镇乡男性和女性高龄乃至超高龄人口死亡率的动态演变,更好地度量寿命分布的尾部风险特征,完善中国长寿风险的量化研究。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长寿风险 超高龄 极值建模方法 非线性分层模型 尾部风险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40104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ZH0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11&ZD07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动态死亡率建模与长寿风险量化研究”(2014M550206)的资助
【分类号】:C924.2
【正文快照】: 1引言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就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导致的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目前,全世界有很多国家已步人了老龄社会,我国也不例外。在世界人口老龄化这一大背景下,研究各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人口死亡率的动态演变特征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我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毅,金沃泊;中国高龄死亡模式及其与瑞典、日本的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年03期
2 段白鸽;孙佳美;;极值理论在高龄死亡率建模中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段白鸽;;动态死亡率建模与长寿风险量化研究评述[J];保险研究;2015年04期
2 黄荣清;;全年龄连续的人口死亡模型[J];人口研究;2008年05期
3 陆杰华,肖周燕,王烨;2004: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01期
4 王金营;;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寿命水平和死亡模式的再估计[J];人口研究;2013年04期
5 黄荣清;人口生命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两类死亡模型的统一[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3期
6 庞渤;;从照护主体看城市高龄老人照护问题[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洁丹;人口死亡率水平的数量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梁响亮;全国市镇乡分年龄死亡率随年份变化趋势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2 芮伟;基于Lee-Carter模型预测中国人口死亡率[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李梧;人群死亡规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4 虞丽萍;人口年龄结构模型建模和预测[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赵艳枝;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张秀芬;“空巢老人”伦理问题探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刘姣姣;三种分布随机变量序列最大值的极限分布及其逐点收敛速度[D];西南大学;2013年
8 孙如宾;关于美国、澳大利亚的人口死亡率下降趋势的研究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年05期
2 孙佳美;段白鸽;;Bootstrap方法在死亡模型中的应用[J];统计研究;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平,涂肇庆;香港人口死亡率演变及其未来发展[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2 侯凤霞;史兴德;;宁夏人口死亡率成因分析[J];西北人口;2007年06期
3 安平;;基于长寿风险的中国人口死亡率扩展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0年24期
4 王维志;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初步分析[J];人口研究;1984年05期
5 侯文若;世界人口死亡率趋势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87年03期
6 郭所林 ,鲍谦;八十年代:湖北人口死亡率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决策;1992年02期
7 梁鸿;经济与人口死亡率的模型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4年04期
8 杨雪;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及死因变化状况[J];东北亚论坛;2000年04期
9 郝勇;上海市人口死亡率的综合环境因素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03年05期
10 江蕾,蒋远馨;中国人口死亡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1952-2002年[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朝晖;刘达伟;;重庆市主城区人口死亡率的时间序列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冯舒玲;宁夏人口死亡率居全国最低水平[N];宁夏日报;2006年
2 郜婕;“死亡地图”:死亡率揭示活信息[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40-75岁年龄段美国人口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发达国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郜婕;英国学者编制死亡地图[N];四川科技报;2008年
5 记者 潘莹;新疆:人均寿命60年来增加40岁[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于宏建;俄罗斯鼓励多生育[N];人民日报;2006年
7 实习生 彭博 本报记者 张巍 叶勇;60年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42.57岁[N];哈尔滨日报;2009年
8 南方日报评论员;让专家论证成为“有责论证”[N];南方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如宾;关于美国、澳大利亚的人口死亡率下降趋势的研究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的族际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3 张倩倩;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域差异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4 曹文书;日本和俄罗斯分性别死亡率随年份变化趋势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5 谷雨婷;中国人口死亡率预测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婷婷;死亡率模型的拓展研究和中国人口死亡率的预测[D];浙江大学;2014年
7 芮伟;基于Lee-Carter模型预测中国人口死亡率[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刘晓冬;ARIMA模型与GM组合模型预测中国人口死亡率的研究[D];潍坊医学院;2009年
9 张凤;基于随机模型的年金成本与风险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33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733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