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2:15
本文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 生命表法 人口队列法 总和生育率 聚类分析
【摘要】:少数民族的生育水平是人口统计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该研究对于制定整体人口政策和经济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主客观因素导致的普查数据失真,各少数民族的真实生育水平一直扑朔迷离。鉴于此,本文利用生命表法修正了2010年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各少数民族的死亡率,运用人口队列法得出了2000年和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各少数民族的较准确的出生人口数。在此基础上,修正了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中各少数民族的总和生育率,并根据这两次人口普查的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规律,粗略估计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各民族的生育水。最后,运用系统聚类法对修正后各少数民族的总和生育率进行聚类分类和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1990-2010年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的生育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四普”到“五普”总和生育率的普遍下降,降幅显著。2、我国有80%左右的少数民族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总和生育率在历次普查中降低,但少数民族整体下降趋势与汉族呈线性关系,少数民族的总体生育水平仍高于汉族。这与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少、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国家给予的较宽松的生育政策有关。3、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在历次普查中生育水平一直表现低迷,且人口基数少,例如塔塔尔族、锡伯族、赫哲族等民族的人口基数在10万以下且生育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面既有生存环境的原因,也有社会政策和人为自我选择的原因,为了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应该对这些民族多些扶持和鼓励生育。4、同样作为低生育水平的少数民族,俄罗斯族和满族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满族作为人口数超千万的少数民族,其生活环境和生育观念几乎完全汉化,生育水平也与汉族基本一致,所以在少数民族中属于较低水平。而俄罗斯族生育率低与其民族生活在高纬度,生活环境寒冷艰苦有很大关系,人口也一直在10万以下。5、朝鲜族妇女的超低生育水平问题提醒我们需要警惕低生育率陷阱的存在,应随社会和人口模式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有必要时针对个别民族做重点工作。
【关键词】:少数民族 生命表法 人口队列法 总和生育率 聚类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2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引言11-22
- 第一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11-13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2-13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13-14
- 第三节 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检验14-18
- 第四节 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方法的界定18-21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8-19
- 二、相关方法的界定19-21
- 第五节 本文创新之处21-22
- 第二章 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估计及特征22-30
- 第一节 总和生育率的修正22-26
- 一、死亡概率的修正22-23
- 二、由漏报人口数修正总和生育率23-26
- 第二节 1990年各少数民族生育水平聚类分析26-30
- 一、聚类法分类26-28
- 二、特征分析28-30
- 第三章 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估计及特征30-38
- 第一节 总和生育率的修正30-34
- 一、死亡概率的修正30-31
- 二、由漏报人口数修正总和生育率31-34
- 第二节 2000年各少数民族生育水平聚类分析34-38
- 一、聚类法分类34-35
- 二、特征分析35-38
- 第四章 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估计及特征38-43
- 第一节 2010年各少数民族总和生育率的估计38-40
- 第二节 2010年各少数民族生育水平聚类分析40-43
- 一、聚类法分类40-41
- 二、特征分析41-43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43-45
- 第一节 重要结论43-44
- 第二节 讨论44-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47-83
- 致谢83-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丽萍;;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转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2 黄荣清;人口死亡的logit模型和双对数模型的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6年04期
3 王金营,何云艳,王志成,段成荣;中国省级200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评估[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4 翟振武;陈卫;;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J];人口研究;2007年01期
5 黄荣清;;中国人口普查中人口年龄报告准确性的检验[J];人口研究;2009年06期
6 朴美兰;;延边朝鲜族人口多胎生育行为及人口学后果[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887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88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