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鸣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本文关键词:汪一鸣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摘要】:汪一鸣先生是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并坚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地理学家。他的学术思想集中表现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下的发展中地区人地关系地理时空观,对解释和揭示发展中地区(发展中国家、区域,或更微观领域如乡村)地理过程规律和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是对当今地理学理论的重要补充。从事地理学研究60年来,先生始终将发展中地区人地关系地理时空观思想和地理学的应用性特征始终贯穿于区域PRED系统研究、区域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研究、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等4个方面,并长期致力于地理学科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与决策过程之中。汪先生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与实践,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对中国民族地区地理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更是贡献卓著。他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他对中国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作出的突出贡献,必将载入地理学发展的史册。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汪一鸣 学术思想 地理时空观 地理学 贡献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21)~~
【分类号】:K92
【正文快照】: 汪一鸣先生1935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一个贫困家庭,初中毕业后即步入了社会。1957年以同等学历考取了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1962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担任吴传钧先生的业务助手。1975年来到宁夏,从事《宁夏农业科技》刊物编辑工作。1984年,调任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一鸣,姜有录,李岳坤,刘新民;地区国土规划的若干方法论问题——以宁南山区国土规划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6年04期
2 汪一鸣;关于国土规划的质量要求与其提高完善的主要途径[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3 虞江萍,文云朝,汪一鸣,宋乃平;宁夏扬黄灌溉对土壤环境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4 汪一鸣;大西北国土开发的若干战略问题[J];地理学报;1985年02期
5 汪一鸣;不发达地区区域开发的几个理论问题[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6 汪一鸣,杨汝万,吴永辉;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与西部开发[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7 璩向宁;汪一鸣;;近一千年来贺兰山积雪和气候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8 文云朝,汪一鸣;土地规划与农村整治──比利时瓦隆区国土整治经验借鉴[J];地理研究;1998年02期
9 汪一鸣;宁夏南部山区级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动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01期
10 汪一鸣;银川平原湖沼的历史变迁与今后利用方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金;邹欣庆;杨国良;;非均衡发展理论在西部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以宜宾市高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臧卫强;段汉明;刘菊梅;;银川平原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3 杨馨越;魏朝富;邵景安;张平仓;丁文峰;;基于GIS的重庆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11期
4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5 王培安;白永平;张宇硕;时保国;李慧;;西北地区铁路沿线经济带经济联系强度比较与分析——以兰新、包兰、西陇海、兰青铁路沿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6 宋治清,王仰麟,李卫锋;市域国土规划的任务、特点及实现途径——以深圳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6期
7 朱同林;近十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J];池州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8 白林波;石云;;基于3S的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以银川平原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6期
9 杨蕤;;西夏时期河套平原、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等地区生态与植被[J];敦煌学辑刊;2006年03期
10 汪一鸣;论国土规划的理论基础[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晔;;区位变迁下的区域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以滇西地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菊湘;;银川城市兴起的地理基础[A];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刘兆存;秦耀辰;范玮佳;;第五章 城市区域发展的非线性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孟旭光;薛全全;;国土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李铭;;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形成与空间分异格局[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束锡红;廖力君;;生态环境变迁与宁夏农牧经济区域开发互动关系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7 周健;;西北内陆河流域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石羊河中游凉州区为例[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刘志红;柳锦宝;巴桑;陈立珍;刘曦;;MODIS数据支持下的四川近10年积雪时空分析[A];S4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天气气候影响[C];2012年
9 高法成;;文化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低碳生态文明发展——以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例[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10 米文宝;卜晓燕;米楠;;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黄河金岸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淼;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杰;新疆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5 熊理然;中国西部城市群落空间重构及其核心支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用明;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4年
8 杨蕤;西夏地理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9 商振东;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吴超;13至19世纪宁夏平原农牧业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卫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马文亮;基于协同理论的兰—西城镇区域协同演化的定量描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李波;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土地整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少锋;环境影响下的传统农田水利的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思翰;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孙春明;兰州—乌鲁木齐铁路沿线城市间经济联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鸿鸿;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农地整理规划理论和方法[D];浙江大学;2002年
8 刘春艳;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苏顺;宁夏回族自治区耕地整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黎仕明;20世纪甘宁青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基,米德生;中国积雪的分布[J];冰川冻土;1983年04期
2 张志忠,杨大庆;乌鲁木齐河流域季节积雪的基本特征[J];冰川冻土;1992年02期
3 史念海;两千三百年来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农林牧地区的分布及其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06期
4 彼得·萨伦巴;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意见及建议[J];城市规划;1986年02期
5 梁鹤年;英美加城市总体规划剖析——兼评几本城市规划代表著作[J];城市规划;1987年03期
6 吴良镛,毛其智;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J];城市规划;1987年06期
7 方磊;国土开发整治和国土规划——在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经济活动周的讲话[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5年04期
8 吕克白;国土规划的性质、任务及其主要内容——在河北省国土规划研究班上的讲话[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6年01期
9 胡序威;国土规划的性质和理论方法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6年02期
10 汪一鸣,姜有录;宁夏南部山区国土开发整治的综合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N];人民日报;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润田;中国地理学如何面对21世纪[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3期
2 黄莉敏;曹晓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及其方向演变[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李润田;;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2008年01期
4 刘云刚;许学强;;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5 ;附录——目前中国地理学应特别注意研究之问题[J];地理学报;1936年02期
6 许越先;90年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几点分析[J];地理研究;1991年04期
7 李根良;林超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J];人文地理;1996年04期
8 孙根年;20世纪中国地理学的重大进展及走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9 孙俊;潘玉君;汤茂林;;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理路分析——兼论中国地理学传统的流变[J];地理研究;2014年03期
10 孙根年;20世纪中国地理学的重大进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年06期
,本文编号:1015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015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