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

发布时间:2017-10-12 06:14

  本文关键词: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


  更多相关文章: 地理环境 土壤微量元素 中国古代 社会变迁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地理环境下的土壤微量元素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关系问题;在总体上,这一专题是属于环境史的范畴;但在具体问题上,则是以地理环境下的土壤微量元素问题做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变迁问题的;就目前的情况看,这种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历史学的研究中尚无先例;所以,本文的相关研究只能是带有一些探索性的、不成熟的研究。 本文具体的研究涉及三个问题:(一)地理环境下的土壤微量元素与匈奴、鲜卑的“收继婚”问题:我认为汉魏时期匈奴和鲜卑族中特有的“收继婚”俗的产生,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由于匈奴、鲜卑所处纬度高、气候干燥而寒冷的内陆地区,加之土壤微量元素中严重缺乏有效锌,因而造成了育龄妇女的大量死亡,以致为了保证正常的种的繁衍,匈奴和鲜卑不得不采取“收继婚”的婚姻形式,来确保健康的育龄妇女尽可能的去生育后代。(二)地理环境下的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化状况与历史时期黄淮海平原文明进程的关系:众所周知,汉唐时期是黄淮海平原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时期,不仅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文化教育高度发展,而且人口素质和人口比重也是占据极为重要地位;但是,,由于黄河的频繁泛滥和改道,不仅造成了黄淮海平原地貌的巨大变化,而且也引发了黄淮海平原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化,以致有效锌严重缺乏,从而使得宋元以后的黄淮海平原的文明进程逐渐停滞下来;而在此过程中,土壤微量元素锌像一支看不见的手在起着独特的作用。(三)地理环境与孙吴时期临湘侯国的疾病人口问题:拙文是以新近出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所提供的史料为基础、以孙吴时期地处河网交叉、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临湘侯国的疾病人口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拙文认为:孙吴时期临湘侯国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所出现的疾病类型,与特殊地理环境中所出现的血吸虫病、麻风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由于环境中碘元素的缺乏,也造成了聋耳、盲目等疾病的发生。而通过对临湘侯国疾病人口的相关研究,在具体史实上印证了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江南地区存在“丈夫早夭”现象的真实性。
【关键词】:地理环境 土壤微量元素 中国古代 社会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928.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引言7-20
  • 一、环境史的由来及其国内外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概况7-15
  • 二、国内外学界对微量元素研究的简况和我个人研究的缘起15-20
  • 地理环境与汉魏时期匈奴、鲜卑的收继婚问题20-96
  • 第一章 汉魏时期匈奴、鲜卑"收继婚"问题的由来20-35
  • 第一节 简述汉魏时期匈奴、鲜卑渊源、世系及其主要活动的地理区域20-29
  • 第二节 汉魏时期匈奴、鲜卑"收继婚"问题的由来及其研究现状29-35
  • 第二章 地理环境下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化与汉魏时期匈奴、鲜卑的"收继婚"的关系问题35-92
  • 第一节 汉魏时期匈奴和鲜卑主要活动区域的历史气候变化36-44
  • 第二节 汉魏时期匈奴、鲜卑主要活动区域土壤微量元素的状况和变化规律44-62
  • 第三节 地理环境下土壤微量元素与匈奴、鲜卑的性比例失调及"收继婚"问题62-86
  • 第四节 汉魏时期匈奴、鲜卑"收继婚"俗对民族融合的影响86-92
  • 附录:汉魏时期匈奴鲜卑分布图92-96
  • 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黄淮海平原的文明进程96-140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前人研究简况和土壤微量元素变化规律96-108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前人研究的简况96-102
  • 第二节 黄淮海平原历史气候变迁的简况102-103
  • 第三节 中国古代黄淮海平原土壤微量元素变化规律103-108
  • 第二章 中国古代黄淮海平原各地的土壤微量元素的状况及其作用108-138
  • 第一节 历史上黄淮海平原中今河南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的状况109-113
  • 第二节 中国古代黄淮海平原中今山东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的状况113-119
  • 第三节 古代黄淮海平原其它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状况119-122
  • 第四节 土壤微量元素与中国古代黄淮海平原的文明进程122-138
  • 附录:西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示意图138-140
  • 地理环境与孙吴初期临湘侯国的疾病人口问题140-166
  • 第一章 学术回顾及孙吴初期临湘候国地理环境的简况140-144
  • 第一节 学术界对孙吴初期临湘侯国疾病人口的研究现状140-141
  • 第二节 孙吴初期长沙郡临湘侯国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简况141-144
  • 第二章 吴简疾病人口信息与现代疾病分类之关系及其影响144-163
  • 第一节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壹)》中有关疾病人口的信息144-150
  • 第二节 吴简中有关疾病与现代疾病分类之关系150-163
  • 附录:三国时期长沙郡辖区示意图163-166
  • 参考文献:166-182
  • 附录:读博期间承担项目和发表论文的情况:182-183
  • 附表:183-184
  • 后记184-1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薪竹;;试论地理环境对民歌研究的影响[J];大舞台;2011年07期

2 黄莹;;论楚文化生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魏新民;;司马迁商品经济思想浅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朱士光;;论地理环境对形成与完善城乡市场结构之基础作用——兼论中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在历史时期之变化[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郑维宽;;论人地互动观念在高校中国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高教论坛;2011年07期

6 王小龙;梁灿盛;王改娟;;“风水”与地理环境[J];科技资讯;2011年20期

7 张铭娟;;客家移民历史与居住地理环境对客家筝乐风格形成之影响[J];民族音乐;2011年03期

8 侯赛因·伊斯梅尔;杨建芬;;中国人为什么进步?[J];对外大传播;2004年01期

9 翟峰;;美女缘何钟情秀地[J];发现;2005年02期

10 李进兴;;成吉思汗停柩地海原塌城遗址考述[J];东方收藏;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世民;许浒;;治淮与河湖江海的关系[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韩玮;;简析明清之前山西商业人文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杨纯渊;;地理环境与先秦三晋文化的昌兴[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4 涂成龙;刘丛强;何腾兵;李龙波;;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土壤微量元素累积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喻文承;迟耀斌;;三维空间地理环境表现方法的研究[A];图像 仿真 信息技术——第二届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尹钧科;;略论地理环境对北京历史的影响[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7 王社教;;历史地理环境与舜居河东[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文航;龚建华;刘慧平;;VGE支持下水土保持研究和应用初探[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立;;数字城市三维虚拟地理环境构建与应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字区域建设与地理空间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兴文;;试论地理环境对古代温州经济发展的深层影响[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乐土想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司徒尚纪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许桂灵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地理环境催生岭南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林琳汝南县和孝二中;论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N];驻马店日报;2008年

4 ;金银花产区土壤微量元素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蒋波涛;地理设计漫谈[N];中国测绘报;2011年

6 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李中华;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方法和思路[N];学知报;2010年

7 主持人 李庆英;吾国吾民吾乡人[N];北京日报;2010年

8 记者 张孺海 特约记者 马献伦 通讯员 周玉洁 陈竹;名片耀眼待擦亮[N];湖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有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N];贵阳日报;2009年

10 高景田 通讯员 李静 李宇超;霸州:一座被文化浸润的城市[N];大众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2 张皓;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鸣;莱州湾南岸海岸带环境退化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戴露;煤矿地测数据的地理本体与网络服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淑霞;地名本体及其在地理空间数据组织中的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8 杨新洪;在当代地理环境紧约束中文化力及其考量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岳利群;基于分布式存储的虚拟地理环境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杨有德;辽宁省鞍山铁矿废弃地土壤地球化学及生态恢复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韵;论唐、五代的昭义镇[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2 武琛;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分类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3 成俊;论生产力视域中的地理环境[D];山西大学;2004年

4 王丽敬;地理案例的空间相似性计算[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西勤;战场地理环境综合保障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3年

6 蒋玉莲;高中阶段地理示意图学与教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浩杰;地理PDF地图制图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谢骏;山东省土壤微量元素建库及空间变异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9 刘文红;关于地理环境因素对农业发生与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10 吴雪峰;地理环境对农户类型分化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17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017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0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