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秦岭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9:10

  本文关键词:秦岭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居民点 空间布局特征 空间演变 驱动因素 商州区


【摘要】:农村居民点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形态。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就业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点的形态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因而对于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的研究,辨别其布局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变化的机理,对指导乡村规划、合理利用和盘活集体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选取处于秦岭山区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为例,利用3期遥感影像资料,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分布特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布局以及演变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根据2010年商州区影像解译结果,分析发现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如下特征: ①农村居民点大多数集中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川塬区和低山丘陵区,少数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于中高山区,呈现出明显的海拔指向性。低海拔区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较大,布局相对集中。 ②农村居民点大多数集中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平缓坡区域,随着坡度的增加,居民点面积与斑点明显减少,坡度小的区域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较大。 ③农村居民点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对农村居民点距离道路的距离进行缓冲区分析发现,距离道路近的区域农村居民点面积大且规模较大,密度高。距离主要交通道路较远的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稀疏松散。 ④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与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2)应用1990、2000和2010年3期商州区的遥感数据对农村居民点解译,叠加,对比分析。选取居民点斑块总面积(CA)、斑块数(NP)、平均斑块面积(MPA)、斑块密度(PD)、最小斑块面积(MAP)、最大斑块面积(LAP)等6项景观指数,探讨近20年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 ①2010年与1990年相比,农村居民点的变化总体上呈现规模扩大、布局集中度增强的特点。农村居民点面积持续增加,而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总体上在减少,但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最大斑块面积在增大,最小斑块面积在减少,出现两极化趋势。景观破碎度,1990年为0.28,2000年为0.31,2010年为0.14,破碎度指数总体上在减少。 ②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改善生活的需要造成的。集聚度逐渐增强,主要受新农村建设项目、移民搬迁项目等的带动,以及农民生活方式改变的需求拉动。受项目的影响,最大斑块面积在增大,而农民自建的一部分零星住宅,由于农村建设用地的稀缺,其最小斑面积块面积在减少。说明人类活动的干扰性加大,不仅表现在空间上的整体扩展,还表现为单个居民点的外延式扩展,集中度增强。 ③从1990到2010年,农村居民点呈现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移动的特点,低海拔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在增加,而高海拔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在减少;从坡度大向坡度小的地区转移,表现在低坡地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的斑块个数和面积在增加,高坡度区域的农村居民点斑块个数和面积在减少;继续向主要道路集聚的特点,距离道路较近的居民点面积和集聚度都在增加,距离道路较远的居民点密度和面积都在减少;继续向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集聚,表现在距离河流近的区域范围内,居民点的面积在增加,居民点密度增加,距离河流远的区域居民点面积减少,斑块个数也在减少。 (3)农村居民点以上的这些变化是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的增加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对农村居民点的需求提高,面积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农民收入结构从以家庭经营为主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变化,导致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农村居民点向低海拔、低坡度,靠近道路、水系等区域集聚。农村居民点布局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 (4)从总体上讲,商州区农村居民用地数量大且空间上布局较为分散,仍有少数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规划,集体建设用地不能有效流转,都影响其布局的合理性。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加强中心村镇建设,促进居民点适度集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强经济实力;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宅基地流转。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空间布局特征 空间演变 驱动因素 商州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928.5;TP7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1-17
  • 1.2.1 农村居民点的演变及功能分异研究方面11-15
  • 1.2.2 农村居民点分类研究方面15-16
  • 1.2.3 农村居民点相关分类研究方面16-17
  • 1.3 相关理论基础17-18
  • 1.3.1 区位理论17
  • 1.3.2 聚落地理理论17-18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18-22
  • 1.4.1 研究思路18-19
  • 1.4.2 研究内容19
  • 1.4.3 研究方法19-22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准备22-30
  • 2.1 研究区概况22-28
  • 2.1.1 研究区区位22-23
  • 2.1.2 研究区自然概况23-26
  • 2.1.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26-28
  • 2.1.4 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28
  • 2.2 资料来源与数据处理28-29
  • 2.2.1 资料来源28
  • 2.2.2 数据处理28-29
  • 2.3 研究方法29-30
  • 第三章 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存在问题30-46
  • 3.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30-39
  • 3.1.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海拔的关系30-32
  • 3.1.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坡度的关系32-33
  • 3.1.3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河流的关系33-35
  • 3.1.4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道路的关系35-36
  • 3.1.5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关系36-38
  • 3.1.6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农民收入水平的关系38-39
  • 3.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39-44
  • 3.2.1 农村居民点集中不足,空间分布分散40-41
  • 3.2.2 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大,效率较低41
  • 3.2.3 “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空间格局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1-42
  • 3.2.4 农村宅基地缺乏流转机制,影响集中布局42-44
  • 3.3 本章小结44-46
  • 第四章 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46-68
  • 4.1 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的时间分布及演变特征46-47
  • 4.2 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演变特征47-59
  • 4.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由高海拔区向低海拔区转移47-50
  • 4.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由陡坡向平缓坡转移50-53
  • 4.2.3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向道路附近集中53-56
  • 4.2.4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向河流附近集中56-59
  • 4.3 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59-65
  • 4.3.1 人口因素59
  • 4.3.2 社会经济因素59-63
  • 4.3.3 政策因素63-65
  • 4.4 本章小结65-68
  • 第五章 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驱动机制及对策研究68-74
  • 5.1 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驱动机制68-69
  • 5.1.1 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68
  • 5.1.2 农民对社会服务设施的需求68-69
  • 5.1.3 国家政策的引导69
  • 5.2 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对策研究69-74
  • 5.2.1 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69-70
  • 5.2.2 加强中心村镇建设,促进居民点适度集中70-71
  • 5.2.3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强经济实力71
  • 5.2.4 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宅基地流转71-74
  • 第六章 结论74-76
  • 6.1 主要结论74-75
  • 6.1.1 2010年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74
  • 6.1.2 1990-2010 年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演变特征74-75
  • 6.1.3 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影响因素75
  • 6.1.4 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75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82-84
  • 致谢84-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王勇;李广斌;;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1年07期

3 曹子剑;张凤荣;姜广辉;孟繁盈;金明丽;;北京市平谷区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4 刘海泳,顾朝林;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5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6 朱晓华;丁晶晶;刘彦随;李亚云;陈秧分;张济;;村域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山东禹城牌子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5期

7 张德元;;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变迁研究[J];调研世界;2011年11期

8 秦明周;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1期

9 王春菊,汤小华,吴德文;福建省居民点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万晔,司徒群,朱彤,扬克诚,付保红,吴文青,何云红;云南傣族农村聚落分类体系与建设整治途径研究[J];经济地理;2002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丕苓;1990年来商州区聚落规模扩展及其空间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张涛;攸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17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017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e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