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6:20

  本文关键词: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关内道 军事地理 地形 战术性能 战略价值


【摘要】: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是当前学术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块“阵地”。 自古及今,战争直接影响百姓安宁,国家盛衰。而京畿地区的安全稳定,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意义。关内道是唐代都城和京畿所在之地,是国家军防部署的中心区域。本文对关内道及其周边地区各种地理因素与战争的关系、及其对唐朝战备和作战行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述论。这一研究有助于更客观地认识唐朝盛衰的历史过程,并可对一些相关问题(如民族关系、唐朝财经政策变化等)作出更科学的评价。 本文分为上、下篇。上篇对冷兵器时代军事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尝试性探讨,下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关内道各地形区域的地理面貌、军事交通及攻守进退的战争历程等,,对唐代军防部署(以关内道为重点)的地缘战略思想和时空过程作了述评总结。全文的内容要点如下: 一、运用现代军事地形学理论分析唐代战争形态与自然地形的关系(第二章、第四章第一节)。自然地形对古代军事行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行程度、壁垒构筑、供水等方面。唐代属冷兵器时代,北方地区的战争形态主要为步战和骑战,皆属地面(平面)战争。步兵运动和作战,对交通和地形的要求最低,而克服地形障碍的能力最强。骑兵运动和作战,对交通和地形的要求较高,最适宜在平夷开阔和丘陵曼衍地形上,进行运动野战和远程奔袭。 二、关内道军事地形的战术性能和战略价值(第三、四章)。关内道军事地形的种类和战术性能表现为,1、平原、草原开阔地区(关中平原、河套平原、宁夏盐同草原区、鄂尔多斯高原)交通便利,易攻难守。2、黄土丘陵沟壑地区(陕北高原、陇东高原、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等)交便不便,晴通雨阻,易守难攻。3、山地与山林地区(秦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子午岭、黄龙山等)交通极为不便,河谷、山口、关隘是军事防御的重点。4、沙漠地区(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等)为畜牧之地,便于骑兵运动,不易防守。 古代国家保卫京城的地缘战略可概括为:获得军事防御屏障,控制重要的水陆交通线,据有战略要地,构建起多层防线。关内道“山河形便”的军事战略价值在于,它们是构建多层军防阵线的地形依托:北面的阴山,西面的贺兰山-六盘山-陇山,用以阻遏异族入侵;东面的黄河与潼关,南面的秦岭,用以防备内部的 动乱. 三、关内邀军事地理分区述论(第五、六、七、八章人本文按自沉地貌形在, 将关由迟划分为关中平原地区、黄上丘陵沟蟹地区、黄河“酉套 与’尔多斯高 原地区、阴山山地与河套平原地区邪四个军乎地形区域,着皿从军事文迅、军亭 防彻和战争历程(战例)诸方面,对各州、县的军事地理状洲…. 四、从口理机构,时空分布等方面,叙述关内邀的牧监与军屯,即鹰 资 (军马、粮佑、盐业)供给状况,以明中原王明的边防屯蛇赃盾代的具体裴 现(第九章)。 五、关内邀军防部署的时空演变过程(第十章X有盾一代,侵枕失由沮的外 来势力,主要是北方的突厥、薛延陀、回拄政权,西南的吐否王回,而尤以抗击 吐膏为时最长(约百年左右人此皆游牧族类,天然具骑兵 势.盾代曹用的边 防体制,经历了边州都督府、边回都护府和节度使(大军区)三个阶段的更谷. 中庸以后关内道京西、京北诸军镇西抗吐容、北御回捞的防彻肪,正是阴山防 线、千陇山地防线、白于山(横山)防线和子午岭山地军享功能的持羹发挂.而 关内沮终未沦入“夷狄”者,实有赖于自然地形“阻阴华更 拒防功柏和人为箔 置的相得益彰。
【关键词】:关内道 军事地理 地形 战术性能 战略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42;K928.6
【目录】:
  • 第一章 绪言19-35
  • 一 军事地理学19-21
  • (一) 军事地理学的定义19-20
  • (二) 研究对象与内容20-21
  • 二 历史军事地理学21-27
  • (一) 历史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内容21-24
  • (二) 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基本状况24-27
  • 1、 古代的军事地理著述举要 2、当前学术研究的基本状况24-27
  • 三 本文的选题与基本思路27-30
  • (一) 本文的选题过程28
  • (二)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28-30
  • 1、 关于战争形态的古今差异 2、 战术与战略的区别与联系 28-30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30-33
  • (一) 钻研历史文献是治学的基本功31
  • (二) 野外考察的实践功能31-33
  • 五 与本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著举要33-35
  • 第二章 唐代战争形态与自然地形之关系35-63
  • 一 冷兵器的战斗性能35-42
  • (一) 冷兵器与冷兵器时代35-36
  • (二) 唐代军中常备兵器36-37
  • (三) 北宋以前冷兵器的种类与性能37-40
  • (四) 冷兵器杀伤范围40-42
  • (五) 小结42
  • 二 唐代战争形态与自然地形之关系42-51
  • (一) 唐代北方地区的主要兵种43-44
  • (二) 步战与地形44-47
  • 1、 步兵之兴 2、 步战与地形 44-47
  • (三) 骑战与地形47-51
  • 1、 骑兵的发展历程 2、骑战与地形47-51
  • (四) 小结51
  • 三 战场指挥与军事通信51-61
  • (一) 战场指挥手段——金鼓角旗53-55
  • (二) 军事通信方式与设施55-61
  • 1、 唐朝的邮驿 2、“飞驿以警急” 3、烽堠报警系统56-61
  • 四 本章总结61-63
  • 第三章 关内道自然地形的军事战术性能63-88
  • 一 关内道地理范围与府州简况63-69
  • (一) 贞观十道与开元十五道63-64
  • (二) 关内道地理范围64
  • (三) 关内道府州简况64-69
  • 1、 唐代府州制度概要 2、关内道正府州简况64-69
  • 二 关内道自然地形的空间分布69-72
  • (一) 中国宏观地形的网格状格局69-70
  • (二) 关内道地质构造的轮廓70-71
  • (三) 关内道自然地形的空间分布71-72
  • 三 关内道地形的战术性能72-82
  • (一) 自然地形的军事战术性能与分类72-74
  • 1、 地形的战术性能 2、地形的战术性能分类74
  • (二) 关内道军事地形类别与战术性能74-79
  • 1、 平原开阔地 2、草原开阔地 3、黄土沟壑丘陵地 4、 山地(山林地) 5、沙漠(荒漠地)74-79
  • (三) 关内道军防工程和设施及其构筑材料79-82
  • 1、 军防工程设施的类型 2、边防军城的形制规模 3、因地制宜就近取材79-82
  • 四 影响军事行动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82-87
  • (一) 季节变化对地形战术性能的影响82-83
  • (二) 特殊天气对军事行动的影响83-85
  • 1、 霖雨、暴雨和洪水 2、严寒、大风雪 3、 狂风、沙尘暴 4、地震 5、北马不耐炎热83-85
  • (三) 严重自然灾害与战争时机85-87
  • 1、 东突厥之败亡 2、回纥(鹘)之衰 3、德宗时的内乱与天灾86-87
  • 五 本章总结87-88
  • 第四章 关内道“山河形便”之军事战略价值88-129
  • 一 古代北方军事交通的基本特征——以唐关内道为例88-93
  • (一) 军事交通的任务与路线88-90
  • (二) 古代北方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90-93
  • 1、 两种方式——水运与陆运 2、 运输动力有限90-93
  • (三) 小结93
  • 二 关内道“山河形便”93-101
  • (一) 关内道“山河形便”94-95
  • (二) 关内道交通干线及其延伸鸟瞰95-98
  • 1、 东向三条路线 2、 西行通陇右、山南及剑南诸道 3、 北通河套阴山方面三道 4、 南越秦岭诸道96-98
  • (三) 关内道军事攻守方向98-101
  • 1、 泰汉时漠北匈奴南侵关中的方向路线 2、 唐代关内道军事攻守方向路线99-101
  • 三 关内道相邻地区军事地理概要101-117
  • (一) 阴山以北与贺兰山以西地区102-105
  • 1、 山以北蒙古高原地区 2、 贺兰山以西阿拉善高原地区102-105
  • (二) 陇右道105-109
  • 1、 陇右(军镇)地区 2、 河西走廊的交通地位 3、 西域(天山南北)军事控制权的战略意义105-109
  • (三) 河东道109-113
  • 1、 境域与山川形势 2、 连通黄河东西的诸津桥(关)109-113
  • (四) 河南遭(西部)113-116
  • 1、 崤函古道(豫西通道) 2、 陕州的交通地位113-116
  • (五) 山南道116-117
  • 四 关内道军防的地缘战略与空间形态117-129
  • (一) 关内道的国防地理位置117-120
  • 1、 唐朝版图与边图伸缩 2、 关内道的国防地理位置118-120
  • (二) 保卫京城的地缘战略思想——多层防线120-121
  • (三) 关内道多层军防阵线的地形依托121-122
  • (四) 关内道边防军城的时空布局122-129
  • 1、 前代的军防系统工程——长城 2、 唐朝缘何未曾修长城 3、 关内道边防军城的对空布局122-129
  • 第五章 关中军事地理分区述论129-181
  • 一 关中军事自然地理129-134
  • (一) 关中盆地(平原地区)129-130
  • (二) 北秦岭山地130-131
  • (三) 北山山地131
  • (四) 陇山与千山131-132
  • (五) 关中地区的主要河流132-134
  • 1、 渭河 2、 泾河 3、 洛河 4、 灞河与mP河 5、 黄河龙门-潼关段 6、 关中地区河流的一般特征132-134
  • 二 京兆府——长安城及其近圈地区134-148
  • (一) 长安外郭城与禁苑134-136
  • (二) 灞桥与灞上136
  • (三) 唐代渭水三桥136-139
  • 1、 东渭桥 2、 西渭桥(咸阳桥) 3、 中渭桥137-139
  • (四) 蓝田县与武关道139-141
  • 1、 蓝田县 2、 武关道(秦岭以北路程) 3、 石门山道(玉山道)139-141
  • (五) 咸阳原三角防御地带141-144
  • 1、 咸阳与咸阳原 2、 奉天县 3、 泾阳县与云阳县 4、 代宗初年咸阳原地区的军事行动141-144
  • (六) 骆谷道与(敖皿)屋县144-146
  • 1、 由长安楚骆谷驿路 2、 (敖皿)屋县与司竹园(监)145-146
  • (七) 长安城南诸谷道146-148
  • 1、 子午谷道 2、 库谷道与锡谷、义谷道 3、 相关的军事行动148
  • 三 同、华二州148-158
  • (一) 华州与潼关148-152
  • 1、 华州 2、 华阴县与兴德津 3、 永丰仓与渭津关 4、 潼关148-152
  • (二) 同州与蒲津桥(关)152-158
  • 1、 同州与蒲州之形势 2、 朝邑县与蒲津桥(关) 3、 朝邑长春宫 4、 同州沙苑监 5、 同州至龙门关道路153-158
  • 四 渭北道与岐、陇二州158-169
  • (一) 岐州(凤翔府)159-162
  • 1、 渭北道(长安至岐州) 2、 岐州(凤翔府) 3、 大和关 4、 囊斜道(斜谷道)159-162
  • (二) 散关道上的战事风云162-165
  • 1、 唐代散关道(北段) 2、 战事风云163-165
  • (三) 陇关道与陇州165-169
  • 1、 lg河谷地的lg阳县 2、 陇州与大震关 3、 华亭县 4、 南由路与安夷关165-169
  • 五 泾水河畔的悹州169-173
  • 1、 悹州治所新平县 2、 宜禄县 3、 永寿县 4、 三水县170-173
  • 六 典型战例概要173-181
  • (一) 李唐开国之战174-176
  • 1、 时间174
  • 2、 作战地域174
  • 3、 战役目标174
  • 4、 战役时空过程174-176
  • 5、 此役的“地利”与战略176
  • (二) 香积寺会战176-178
  • 1、 时间176
  • 2、 作战地域176
  • 3、 战役目标176
  • 4、 战役时空过程176-177
  • 5、 地形利便与唐军战略177-178
  • (三) 平定“泾师之变”178-181
  • 1、 时间178
  • 2、 作战地城178
  • 3、 战役目标178
  • 4、 战役时空过程178-179
  • 5、 此役地利与战略179-181
  • 第六章 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地区181-231
  • 一 山地河流与交通线181-188
  • (一) 现代自然地形与概况181-182
  • (二) 山地与河流182-187
  • 1、 子午冷以西亚区182-184
  • 2、 子午岭以东亚区(陕北高原)184-187
  • (三) 军事交通线187-188
  • 二 泾原道与泾、原、会三州188-200
  • (一) 悹、泾、原州道路线188
  • (二) 泾州188-192
  • 1、 州治安定县189
  • 2、 灵台县189-190
  • 3、 良原县190-191
  • 4、 潘原县(阴盘县)191
  • 5、 临泾县191-192
  • (三) 原州平凉县192-193
  • (四) 原州193-198
  • 1、 原州山河形势193-195
  • 2、 原州地区的关隘195-197
  • 3、 萧关县197-198
  • (五) 会州198-200
  • 1、 会宁县与会宁关(津)198-199
  • 2、 乌兰县乌兰关(桥)199-200
  • 3、 新泉军200
  • 三、 马莲河谷通道与宁、庆二州200-208
  • (一) 悹宁庆灵道线路201
  • (二) 宁州及其辖县201-203
  • 1、 州治定安县201
  • 2、 定平县201-202
  • 3、 真宁县与襄乐县202
  • 4、 彭原县与丰义县202-203
  • (三) 庆州及其辖县203-206
  • 1、 州治顺化县与乐蟠县203
  • 2、 马岭县与方渠县203-205
  • 3、 同川县205
  • 4、 延庆县(白马县)与合水县(蟠交县)205
  • 5、 华池县205
  • 6、 怀安县205
  • 7、 洛源县205-206
  • (四) 突厥与吐蕃侵寇庆、宁二州的路线206-208
  • 1、 吐番军从原州东侵路线206
  • 2、 突厥与吐蕃军自灵州方面南侵路线206-207
  • 3、 吐蕃军东越子午岭的路线207-208
  • 四 延州道上的

    本文编号:1047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047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7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