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分布及形成机制研究——以延安市安塞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28 23:05

  本文关键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分布及形成机制研究——以延安市安塞县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 聚落 景观格局 空间分布 安塞县


【摘要】:以延安市安塞县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相关统计方法对安塞县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特征、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量化分析,并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林地、草地与耕地是安塞县土地利用的主要景观类型,聚落景观仅占总面积的0.92%,聚落斑块较小且连通性较差,形状较为规整;聚落空间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该县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中东部沟谷地区;聚落斑块面积随高程、坡度和坡向变化呈偏正态或正态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聚落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限制沿河流与道路集聚分布的趋势明显。
【作者单位】: 滨州学院建筑工程系;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 聚落 景观格局 空间分布 安塞县
【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2LH53)
【分类号】:K901.8
【正文快照】: 聚落是人类居住、生活、休憩以及进行大部分社会活动的场所[1-2],同时聚落也是区域经济社会特征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外在表现,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受其所在地域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目前,国内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的分布格局、景观格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军飞;李炜民;李延明;郭佳;李薇;卜燕华;;基于Patch Analyst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格局指数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6期

2 冯文兰;周万村;李爱农;张宝雷;;基于GIS的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茂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3 周成虎;欧阳;马廷;;地理格网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4 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吴启焰;;欠发达地区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安徽省宿州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6期

5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年04期

6 吴秀芹;张艺潇;吴斌;张宇清;方广玲;秦树高;;沙区聚落模式及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宁夏盐池县北部风沙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7 杨忍;刘彦随;陈秧分;;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J];地理研究;2012年09期

8 何仁伟;陈国阶;刘邵权;郭仕利;刘运伟;;中国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8期

9 肖飞;杜耘;凌峰;高爱雄;李元征;;江汉平原村落空间分布与微地形结构关系探讨[J];地理研究;2012年10期

10 单勇兵;马晓冬;仇方道;;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J];地理科学;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萍;汤庆新;张保华;;基于GIS和RS的山东冠县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肖飞;刘冰;贾宁凤;;村镇体系空间结构及响应研究——以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3 张玉梅;王勇;;国内乡村聚落空间整合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4 张奕君;查小春;丁洁;;陕北多沙区乡村聚落水蚀泥沙粒度分布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谢军飞;李延明;郭佳;;北京城市公园景观格局分析[J];北京园林;2005年03期

6 陈文华;何冬梅;;保山市隆阳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谢军飞;李炜民;李延明;郭佳;李薇;卜燕华;;基于Patch Analyst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格局指数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6期

8 国巧真;孙金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与驱动力分析——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测绘科学;2010年02期

9 刘耀彬,李仁东;现阶段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10 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岩溶山区聚落分布格局与演变分析——以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滋雨;城市绿地配置的量化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晓理;地理信息数据结构处理优化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4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宋秀华;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牛会聪;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蔡春菊;扬州城市森林发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健;王勇;;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对农村聚落形态演化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2 谢军飞;李炜民;李延明;郭佳;李薇;卜燕华;;基于Patch Analyst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格局指数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6期

3 陈述彭,陈秋晓,周成虎;网格地图与网格计算[J];测绘科学;2002年04期

4 闫庆武;卞正富;王桢;;基于空间分析的徐州市居民点分布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5期

5 覃瑜;师学义;;利用Voronoi图的城乡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J];测绘科学;2012年01期

6 李勤;孙国玉;;农村“空心村”现象的深层次剖析[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S1期

7 刘平;刘纪平;赵荣;冯亮;;近邻点指数法测度澜沧江流域居民地空间分布类型[J];测绘通报;2007年10期

8 赵学胜,陈军;基于球面四元三角网剖分的层次空间关系推理[J];测绘学报;2001年04期

9 赵学胜,陈军,王金庄;基于O-QTM的球面VORONOI图的生成算法[J];测绘学报;2002年02期

10 袁文,马蔼乃,管晓静;一种新的球面三角投影:等角比投影(EARP)[J];测绘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沈茂英;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5年

2 彭鹏;湖南农村聚居模式的演变趋势及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惠怡安;和钟;马恩朴;惠振江;;基于社会网络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镇村体系认识——以延安市延长县安沟乡为例[J];人文地理;2014年01期

2 彭鸿嘉,莫保儒,蔡国军,于洪波,戚登臣,柴春山,魏强,季元祖,凌雷;甘肃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价[J];干旱区地理;2004年03期

3 薛子平;张绍峰;宋朝辉;;吴堡县概况[J];陕西政报;1991年23期

4 戴应新;;吸取历史教训 大力发展林业——从陕北自然面貌的历史变迁看绿化造林的重要性[J];农业考古;1981年02期

5 王育南;;我怎样转变了对陕北邱陵沟壑区的错误认识[J];新黄河;1956年05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明国;蔡强国;程琴娟;;基于大流量时段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水沙关系模型[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志霖;陈利顶;傅伯杰;吴祥林;;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减蚀效应及其时间变化[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黄志霖;陈利顶;傅伯杰;;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保效应动态变化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孙智辉;;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苹果产业发展的气候分析[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治国;张根锁;;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王家沟流域短历时暴雨分析[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6 李忠武;蔡强国;唐政洪;吴淑安;朱远达;;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作物生产力影响因子研究——以王家沟流域为例[A];第二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讨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刘永琴;;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宋炳煜;李伟莉;杨R,

本文编号:1110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110315.html

上一篇:魔力白沙——长滩岛  
下一篇:赶“巴扎”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