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
本文关键词: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哈尔滨都市圈 空间发展趋势 动力机制 空间要素调控 调控措施
【摘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21世纪发展的潮流,国际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正在重建我们的世界。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是集约型、规模型和生态型的区域发展新模式。哈尔滨市这座著名的东北北部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世界知名的冰雪之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迎接全球化挑战,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是摆在哈尔滨都市圈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地理科学、人居环境科学和区域城市发展综合研究出发,在系统分析诊断哈尔滨都市圈存在问题、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了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措施。 全文主体部分为二、三、四、五章,同第一章绪论与结论共同组成六个部分。 第一章论述了都市圈空间发展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对国内外都市圈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都市圈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追求社会经济发展效益,更要注重区域空间环境的最优化建设,同时建立都市圈宜人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一定要建立在城市与区域的整体思想上,通过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时间与空间、理想与现实六个结合来解决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问题。 第二章主要是论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从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基础理论入手,借鉴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的经验,本文对都市圈模式效应、发展阶段和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都市圈发展阶段主要分雏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从空间结构看,都市圈具有“圈层式”的特征,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应体现全球一体化理念、区域整体协调理念、科学发展观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协商规划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导向型规划理念和规划应变性理念。 第三章是对哈尔滨都市圈的现状进行诊断。首先对哈尔滨都市圈在东北亚、全国及东北地区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并从都市圈地理区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因素等诸要素分析中,梳理出了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存在问题与特征。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渐强、近郊区扩散趋势呈现、内外圈层发展差异明显、区域“点—轴”系统发育、空间发展呈现集聚与扩散共存以集聚为主等,是目前哈尔滨都市圈的主要特征。最后本文认为哈尔滨都市圈目前处于成长期的初级阶段,从空间发展趋势看具有要素集聚高端化、空间拓展广域化、发展目标综合化、空间联系国际化、空间结构多核化、交通系统网络化、空间扩散垂直化、空间环境生态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等九大特点。 第四章是对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的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了发展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动力机制。从动力机制的要素分析入手,论述了都市圈空间发展过程的产业集聚区拉动机制、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的推动机制、卫星城及小城镇加速发展机制、城市化与制度调控机制,分析了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在空间发展中的运行机理与动力结构,指出
【关键词】:哈尔滨都市圈 空间发展趋势 动力机制 空间要素调控 调控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928.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5
- 第一章 绪论15-26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5-17
- 一、研究背景15-16
- (一) 宏观背景15
- (二) 中观背景15
- (三) 微观背景15-16
- 二、研究意义16-17
- 第二节 有关都市圈研究综述17-24
- 一、国外都市圈相关概念及界定17-18
- 二、国内都市圈相关概念及界定18-22
- 三、都市圈概念的理解22-24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4-26
- 一、研究思路24-25
- 二、研究方法25-26
- 第二章 都市圈空间发展理论与实践26-55
- 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发展理论基础26-40
- 一、都市圈空间发展基础理论26-33
- (一) 城市地域系统理论26-28
- (二) 中心地理论28-30
- (三) 核心与边缘理论30-31
- (四) 圈层结构理论31-33
- 二、都市圈基本理论系统33-37
- (一) 关于都市圈模式效应33-34
- (二) 关于都市圈发展阶段34-35
- (三) 关于都市圈空间结构35-37
- 三、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理念37-40
- (一) 全球一体化理念37
- (二) 区域整体协调理念37-38
- (三) 科学发展观理念38
- (四)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38
- (五) 协商规划理念38-39
- (六) 以人为本理念39
- (七) 导向型规划理念39
- (八) 规划应变性理念39-40
- 第二节 国外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40-48
- 一、美国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40-43
- (一) 美国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40-41
- (二) 纽约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41-43
- 二、日本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43-45
- (一) 东京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44-45
- (二) 日本近畿圈规划45
- 三、其它西方国家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45-48
- (一) 巴黎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45-47
- (二) 伦敦大都市圈47-48
- 第三节 国内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48-55
- 一、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48-50
- (一)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概况48-49
- (二) 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结构体系49-50
- 二、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50-51
- (一)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范围50
- (二)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结构体系50-51
- 三、首都圈空间发展实践51-52
- (一) 首都圈概况51
- (二) 首都圈空间结构体系51-52
- 四、东北地区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52-55
- (一) 东北都市圈发展概况与趋势52-53
- (二) 都市圈发展概况53-55
- 第三章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现状诊断与趋势预测55-92
- 第一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背景55-69
- 一、哈尔滨都市圈范围界定55-58
- (一) 都市圈范围界定的影响要素55-56
- (二) 哈尔滨都市圈范围界定56-58
- 二、哈尔滨都市圈基本概况58-63
- 三、哈尔滨都市圈在东北亚、全国与东三省的地位63-69
- (一) 东北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都市圈63-66
- (二) 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66-68
- (三) 东北亚大陆腹地的重要经济发展(增长)中心68-69
- 第二节 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主要因素69-83
- 一、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69-73
- (一)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在都市圈发育中的作用69-71
- (二) 哈尔滨都市圈地理位置与经济区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分析71-73
- 二、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历史基础73-74
- (一) 历史因素在都市圈形成中的作用73
- (二) 哈尔滨都市圈的发展历程73-74
- 三、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经济基础74-77
- (一) 经济因素在都市圈形成中的作用74-75
- (二) 哈尔滨都市圈发育的经济基础75-77
- 四、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社会因素77-80
- (一) 行政区划77-79
- (二) 政策因素79
- (三) 文化因素79-80
- 五、其他因素80-83
- (一) 交通因素80-82
- (二) 外围环境82-83
- 第三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现状诊断83-88
- 一、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分析83-84
- (一) 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渐强83
- (二) 近郊区扩散趋势呈现83-84
- (三) 内外圈层发展差异明显,,要素流动逐渐加快84
- (四) 区域“点—轴”系统发育84
- (五) 空间发展呈现集聚与扩散共存、以集聚为主84
- 二、哈尔滨都市圈主要存在的问题84-88
- (一) 城镇职能趋同单一,中等城市空缺84-85
- (二) 中心城区过密,二元结构明显85
- (三) 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动力不足85-86
- (四) 行政壁垒各自为政86-87
- (五) 重复建设恶性竞争87
- (六)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87-88
- (七) 资源、生态与环境矛盾正在加剧88
- 第四节 哈尔滨市都市圈空间发展趋势预测88-92
- 一、哈尔滨都市圈所处阶段的判定88
- 二、都市圈空间发展趋势预测88-92
- (一) 要素集聚高端化89
- (二) 空间拓展广域化89
- (三) 发展目标综合化89
- (四) 空间联系国际化89-90
- (五) 空间结构多核化90
- (六) 交通系统网络化90
- (七) 空间扩散垂直化90-91
- (八) 空间环境生态化91
- (九) 土地利用集约化91-92
- 第四章 都市圈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92-118
- 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概述92-101
- 一、机制的内涵与原理92-93
- 二、动力机制要素分析93-101
- (一) 主导要素94-98
- (二) 协同要素98-100
- (三) 参变要素100-101
- 第二节 产业集聚区拉动机制101-103
- 一、产业集聚的特性101-102
- 二、新产业集聚区的拉动102
- 三、哈尔滨产业集聚区102-103
- (一) 哈尔滨产业集聚区的现状102-103
- (二) 哈尔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趋势103
- 第三节 中心城区集聚与扩散的推动机制103-108
- 一、聚集与扩散的特性103-105
- (一) 聚散机制的运行机理103-104
- (二) 聚散机制运行的动力结构104-105
- 二、中心城区的集聚与扩散105-106
- (一) 自下而上的集聚机制105
- (二) 自上而下的扩散机制105-106
- (三) 经济全球化的促进机制106
- 三、中心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发展106-108
- (一) 产业的集聚和扩散107
- (二) 人口的集聚和扩散107-108
- (三) 用地的集聚和扩散108
- 第四节 卫星城及小城镇加速发展机制108-114
- 一、轴向扩展机制与圈层扩展机制109-111
- (一) 增长极的带动机制109-110
- (二) 发展轴的扩散机制110-111
- 二、区域网络均衡发展机制111-113
- (一) 区域整体发展机制112-113
- (二) 网络均衡机制113
- 三、旅游景点及重大赛场推动机制113-114
- 第五节 城市化及制度调控机制114-118
- 一、城市化推动机制114-115
- (一) 城市化的推动机制114
- (二) 城乡一体化的融合机制114-115
- 二、制度调控机制115-118
- (一) 制度调控的特性115-116
- (二) 制度调控的机理116-117
- (三) 哈尔滨制度安排与变迁117-118
- 第五章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118-157
- 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原则与目标118-119
- 一、哈尔滨都市圈功能定位118
- 二、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原则118
- 三、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目标118-119
- 第二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结构调控119-127
- 一、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结构调控方向119-120
- 二、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结构调控120-127
- (一) “一主三副三核”的中心地等级体系120-122
- (二) 六条“城镇—产业”共生的轴带体系122-123
- (三) 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域体系123-127
- 第三节 哈尔滨都市圈产业空间结构与调控127-133
- 一、产业空间分布现状特征与主要问题127-128
- 二、产业空间调控原则128-129
- 三、产业空间调控目标与调控方向129-133
- 第四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要素调控133-147
- 一、城镇空间发展调控133-136
- 二、交通空间发展调控136-138
- 三、基础设施空间发展调控138-140
- 四、生态空间发展调控140-144
- 五、休闲旅游空间发展调控144-147
- 第五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措施147-157
- 一、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管治147-149
- (一)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管治目标与原则147
- (二) 空间管治区域划分及内容147-149
- 二、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的政策分区149-150
- (一) 点轴重点区与非重点区调控政策149-150
- (二) 圈层调控政策150
- 三、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行动规划150-154
- (一) 都市圈空间发展行动规划的现实意义150-151
- (二) 都市圈行动规划的特性研究151-153
- (三) 哈尔滨都市圈行动规划的策略153-154
- 四、哈尔滨都市圈行政区划与政策调控154-157
- (一) 行政区重构154
- (二) 建立市政设施共享、利益共分、污染治理共担政策154-155
- (三) 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组织机构155-157
- 结论157-160
- 一、基本结论157-159
- 二、创新之处159
- 三、论文研究的不足与主要遗留问题159-160
- 参考文献160-167
- 后记167-168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6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宇香;杨永春;;兰州都市圈的培育与建设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2 张强;陈怀录;;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组织研究[J];城市问题;2010年03期
3 张沛;吴潇;徐境;;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及推进策略研究——以内蒙呼包鄂为例[J];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4 张鹏;杨青山;杜雪;赵怡春;;哈尔滨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9年09期
5 刘向阳;;哈尔滨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及其圈层结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邢铭;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华;河南省泌阳县区域城市空间规划与调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王圣军;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徐境;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韩立红;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6 朱顺娟;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铁晓华;提高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晗;长吉一体化区域向极化区演化的规划引导[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艳冰;兰州都市圈形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孔文娟;建国以来哈尔滨市社会变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向阳;哈尔滨都市圈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组织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宋煜;国内同城化战略的实施回顾及个案剖析[D];同济大学;2008年
8 王镇中;关中城镇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动力机制与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罗成书;杭州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赵春;哈尔滨市城中村改造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1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11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