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效率与区域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01 12:28

  本文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效率与区域效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旅游 产业效率 区域效应 小陇山林区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服务业产品(特别是旅游产品)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逐渐提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其发展逐渐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独特形式,是在旅游者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达到愉悦身心和健身养生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生态旅游不仅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呈现出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因此生态旅游业发展是否有效率是决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另外,生态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区域效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效应,对区域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陇山林区是甘肃省较早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之一,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对小陇山林区乃至陇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小陇山林区为研究区域,在对国内外关于生态旅游业及其区域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定性分析和定量方法相结合,首先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基于PLS的STIRPAT模型,对小陇山林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产业发展效率以及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GIS手段,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收入、外汇、产业关联效应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小陇山生态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进行了客观定量分析,基于此,采用社会调查和统计学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区域效应(包括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的社会感知度,进一步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区域效应进行了主观层面的半定量分析。基于以上分析结论,提出了小陇山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期为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产业战略提供参考和指导。 (1)研究期间,小陇山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TFP指数均大于1,表明各项投入产出和发展配比是有效率的,生态旅游发展处于效率改善阶段。小陇山林区生态旅游发展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小陇山林区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对外依存度、旅游企业数量和人力资本。其中,对研究区生态旅游发展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对外依存度,旅游企业数量次之,人力资本最小,但三者的影响程度的差别不是很大。 (2)小陇山林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就业效应较为明显,综合就业系数为0.27281,其中,旅游业发展对住宿餐饮的综合就业效应最为明显,其次是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小陇山林区的旅游外汇收入对甘肃省的旅游外汇收入的贡献较大,且对甘肃省的旅游外汇收入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小陇山旅游业收入已经成为陇东南地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显著,表明直接经济效应较为明显;小陇山地区GDP对小陇山旅游业依赖度大于国家和甘肃省,生态旅游业发展对小陇山林区的间接经济效益也较大。 (3)从旅游业与各行业的后向关联系数可以看出,旅游业有较高的消耗系数,说明旅游业对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有较大的后向关联度,其中旅游业对餐饮、运输和住宿业的直接带动作用大于其他部门;对于前向关联,旅游业的前向关联度比较低,说明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这是由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总的说来,旅游业的后向关联大于前向关联,说明旅游业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大于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4)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提升,环境质量出现了集中好转,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在缩小,生态环境的良性演化更加平稳、均衡。小陇山林区旅游业发展与NDVI值存在着负向对应关系,即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负效应,但是这种负效应在不断减弱。 (5)生态旅游发展的区域效应社会感知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经济效应值为3.68,处于较好水平;区域社会文化效应值为3.52,也处于较好水平;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值为3.45,处于一般水平,这表明:小陇山林区社会公众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已经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生态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社会公众对其的正向效应的感知水平一般。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总效应值为3.58,出于较好水平,这说明:小陇山林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区域发展总体上带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旅游 产业效率 区域效应 小陇山林区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901;F592.7;F2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11-13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主要目的12-13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4
  • 1.2.1 研究思路13-14
  • 1.2.2 研究方法14
  • 1.3 研究创新与意义14-16
  • 1.3.1 主要创新14-15
  • 1.3.2 研究意义15-16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16-34
  • 2.1 生态旅游内涵16-20
  • 2.1.1 生态旅游涵义16-18
  • 2.1.2 理论基础18-20
  • 2.2 生态旅游发展历程与研究方向20-24
  • 2.2.1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21-22
  • 2.2.2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进展22-24
  • 2.3 旅游产业区域效应研究进展24-32
  • 2.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24-29
  • 2.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29-32
  • 2.4 小陇山林区生态旅游研究现状32-33
  • 2.5 小结33-34
  • 第三章 小陇山生态旅游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4-52
  • 3.1 研究区概况34-37
  • 3.1.1 自然地理条件34-36
  • 3.1.2 社会经济条件36-37
  • 3.2 小陇山林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37-39
  • 3.2.1 生态旅游资源的结构与特点37
  • 3.2.2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37-39
  • 3.3 小陇山林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39-43
  • 3.3.1 生态旅游开发优势分析39-42
  • 3.3.2 生态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42-43
  • 3.4 小陇山生态旅游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43-50
  • 3.4.1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43-46
  • 3.4.2 基于PLS和STIRPAT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46-50
  • 3.5 小结50-52
  • 第四章 小陇山生态旅游发展的区域效应分析52-90
  • 4.1 旅游业的区域效应的概念与特征52-53
  • 4.1.1 旅游产业区域效应的概念界定52
  • 4.1.2 旅游业区域效应的基本特征52-53
  • 4.2 小陇山旅游业的就业效应53-55
  • 4.2.1 旅游就业系数传递模式53-54
  • 4.2.2 小陇山旅游业的直接就业效应54
  • 4.2.3 小陇山旅游业的综合就业效应54-55
  • 4.3 小陇山旅游业的创汇效应55-59
  • 4.4 小陇山旅游的经济收入效应59-65
  • 4.4.1 小陇山旅游业的直接经济收入效应60-63
  • 4.4.2 小陇山旅游业的间接经济收入效应63-65
  • 4.5 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关联效应65-72
  • 4.5.1 产业关联效应的理论分析66-68
  • 4.5.2 生态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实证分析68-72
  • 4.6 发展生态旅游的生态环境效应72-80
  • 4.6.1 研究思路72-73
  • 4.6.2 总体生态环境效应分析73-75
  • 4.6.3 各县区生态环境效应分析75-79
  • 4.6.4 旅游产业发展与NDVI对应分析79-80
  • 4.7 生态旅游产业区域效应的社会感知度分析80-87
  • 4.7.1 评价因子设定80-81
  • 4.7.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81-82
  • 4.7.3 评价模型82-84
  • 4.7.4 生态旅游产业区域效应的社会感应度评价84-87
  • 4.8 小结87-90
  • 第五章 小陇山林区旅游业发展对策与建议90-94
  • 5.1 加快区域旅游政策制定及落实90
  • 5.2 整合区域内部旅游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90-91
  • 5.3 加快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91-92
  • 5.4 引进专业型管理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92
  • 5.5 实施品牌开发战略,提升旅游知名度92-93
  • 5.6 小陇山生态环境保护93-9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94-97
  • 6.1 研究结论94-95
  • 6.2 研究展望95-97
  • 参考文献97-105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05-106
  • 致谢10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俞舟;杨涛;;汉中市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03期

2 王惠榆;陈兴鹏;张子龙;庞家幸;刘存斌;;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效率[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1126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126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a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