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9 18:10
本文关键词: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摘要】: 本论文旨在用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清代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存在和发展的地理特征和规律。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填补本区域清代城镇地理研究学术空白的作用,对推动区域历史城镇地理研究的开展具有开创意义,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对本区现代城镇的规划和布局、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制定能够提供必要的历史地理学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从城镇发展的地理基础着手,概述了城镇生存和成长的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整体上有很多不利于城镇发展的因素。后文依次探讨了城镇及其体系的发展、城镇化问题、城镇的分布与时空变迁、城镇地域空间组织结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镇功能组合以及城镇形态和内部结构。同时借鉴城市史研究方法,对两种功能城镇的功能状况和发展作了历史探讨和概论说明,作为地理研究的补充。 文章通过对不同等级城镇数量变化的考察和对其变化原因的分析,认为清代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等级城镇比明代均有了明显地增长,州县级行政城镇增长在西北部尤为突出。各级城镇的增长和在地域上的拓展使城镇体系发展趋于平衡化。城镇发展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文章探讨了本区清代城镇化的条件、特征、机制和制约因素。认为城镇化具备基本的条件,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遵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自上而下靠政府行为,自下而上靠地区商业和商人。城镇化的机制是商业和商人的带动。本域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关中东部、晋南为发展较快区。城镇近代化自鸦片战争开始,动力有二:一是外力的作用;二是清政府改制的推动。近代化在空间发展上也不平衡,东部强,西部弱。 通过对城镇经纬度统计,揭示府州县城镇空间分布的特征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东西两端最少。东西差异巨大,东经108°以东府州县级城镇是以西城镇数量的3倍强。市镇按区域进行统计分析,总特征与府州县城一致,但各自有其集中分布区,分布多不平衡。市镇分布和数量有时空变化,但总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地理分布特征是平原、河谷地带密集,高原、山地、丘陵区分布稀疏,河流谷地指向分布显明。 城镇均存在一定的空间组织中,通过对各区府州辖县(厅)城至其中心城镇距离的统计分析,系统揭示了城镇之间的空间距离关系和地区之间城镇空间联系的地区差异。府辖州县距府城距离以陕北区为最大,其后依次是甘肃区、晋北区、晋中南和豫西北,关中区最小。州辖县与州城距离陕北最大,其次为晋北区、甘肃区、关中区,最小为晋中南和豫西北。全域县至府城平均距离为137.1里,距州城距离为94.4里,其间差异显著。市镇距各自所在中心城镇的普遍距离通过抽 样统计归纳得出各自区间。晋中南区最小,是20—40里,陕北区最大为70一100 里。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包括人口规模与占地规模结构。文中借鉴和吸收曹树基的 研究成果并作了部分补克和修正,人口等级规模分为山西和陕甘两个等级结构模 式,人数规模从大到。J、依次为 2 5 0 0 0、12 0 0 0、5 0 0 0、2 0 0 0。市镇规模差异较大, 除少数在2000人以上外,大部分都在1000人和500人左右。 城镇等级占地规模是通过城墙规模统计归纳得出的,其等级规模是:府城:7一 24里,以9里以上为多,占72%以上,火1城3一10里,以7里至10里偏多。二种规 模城镇分布的地区差异不明显,黄河以东规模较大城镇略多于黄河以西。厅城2—8 里,绝大多数在6里以下,甘肃地区规模相对较小。县城普遍规模在3一5里之间, 4里城占数量较多,最小为 1里城,最大为 12里城。晋陕黄河以东规模较大的县城 分布较多。市镇以《一统志》i己载城墙市镇为标准力。以考察。其占地规模以 2—3 里城为普遍,地区差异不明显。 地区城镇体系都是由不同功能特征的城镇组合构成的,依据本域城镇的功能 特征,将城镇归纳为10种类型,进而论述各地区城镇组合的结构特征和强弱状况。 晋北、陕北及甘肃区西北军事功能特点突出,市镇发展较弱,市口特色显明。晋 中金融城镇一枝独秀。矿冶城镇在晋南和甘肃区比较突出。各区城镇组合不尽相 同,不同时期又有变化。下文就行政城镇和军事城镇的功能强弱和变化作进一步 探讨。通过对城镇行政官员品级等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认为清代晋陕黄河以西 城镇行政功能的强度总体上大于黄河以东城镇。运用历史研究法和地区统计示例 法对西北沿边军事城镇及其功能变化作了考察,,指出军事城镇功能的减弱自清初 已开始,雍正改制后基本上结束了旧的边防城镇格局,军事城镇被行政中心城镇 取代,此后各级军事城镇日益衰落。略有不同的是清前期军事城镇在西宁府有加 强的趋势。文中对一些主要叶1县城的经济功能按区作一概论,以期对城镇有一个 较为全面的了解。 文章最后探讨了城镇的形态与城镇内部结构,通过对地方志“城池图”的分 类考察,归纳出清代黄上高原地区城镇的方形、不规则形、类圆形和类三角形四 种形态,并对其具体情形和变异作了进一步地研究。归纳概括出了本域城镇群组 结构的13种类型。 从城门、主千街和中轴线的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928.6;K24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2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哲;晚清民国对外和埠际贸易网络的空间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惠怡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空间扩展模式及其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张多勇;泾河中上游汉安定郡属县城址及其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熊梅;清代晋南地区镇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柳洁琼;明清佛山的发展与市场空间演变初探[D];暨南大学;2008年
5 张岩;清代陇南地区城镇地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唐杰;近代滇西北地区城镇体系与内部空间结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伟龙;明清东莞城镇地理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梁莎;明清时期番禺城镇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张亚红;明清香山县城镇地理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吴满强;历史时期佛山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探析[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37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237619.html